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吳致緯 、黃達夫辯:為什麼和信醫院沒有急診室?






(非常感謝榮總吳致緯醫師在我臉書的留言,我覺得他的觀點相當的重要,可以幫我們釐清重要事項。經他同意之後,特別將其留言摘錄,另開一欄,敬請大家參考。)

和信分類屬於區域醫院,按照規定,區域醫院應開設急診室。網友早在2009年就曾經質疑該院不對一般民眾開放急診問題,在2015年的今天,該院仍然以未加入急救責任醫院為理由未收治八仙火災危急病患(當然該院說法是”沒有送來“)。我想問,難道只要這家醫院永遠不加入急救責任醫院,那他們就可以永遠自外於緊急救護體系嗎?從被質疑至今至少整整六年的時間,都足夠蓋一家新醫院了!醫療資源有限,床位、器械、藥品、和手術房都是公共財,大家都知道做急重症吃力不討好,然而醫院不能因此就選擇性的“不發展”特定項目,遇事再以“能力不足”推諉。


拿區域醫院的給付就要做區域醫院的事,沒做好監督或放水那是主管機關失職。其實和信有急診,只是他們的急診選擇只收自己醫院的病人,其它醫院則沒有拒絕病人的權利。如果每家醫院都可以這樣選擇病人,那苦的其實是民眾,不是我們這些醫護。

關渡醫院是地區醫院,依法無須設立急診室;和信醫院是區域醫院,依法須設立急診室。答案很簡單,其實我們醫界對和信的要求就是要守法。區域醫院有領區域醫院的給付,那就要按規定做區域醫院的事,白話點說就是領錢就要辦事,不然您改叫“和信診所”就沒人會要求你分擔急重症。還有,台灣沒有《癌症專科醫院》,不要被矇騙了。不要傻傻的顧名思義,人家叫治癌醫院就以為只能治癌症,那榮民總醫院是不是只收榮民?



網評/為什麼醫院沒有急診室?
作者/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是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因為是專科醫院,所以我們醫院的作業就與其他綜合醫院不一樣。譬如,癌症醫院不可能有侵入性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或創傷外科的醫師和設備。為了要維護病人獲得即時照護的權益,不願看到病人誤以為任何醫院都有能力處理所有的急診問題,把心肌梗塞或嚴重外傷的病人送到我們醫院,卻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專家與設備,再轉送附近的馬偕、榮總或新光等醫學中心,而耽誤了急救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扼腕的遺憾。
所以,從醫院成立之初,我們除了先向衛生署報備以外,當時醫院的院長宋瑞樓與我還親自拜訪鄰近的里長、警察局,向他們解釋我們的急症處理室沒有能力處理很多急診的問題,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及病人安全的考量,明白地說清楚我們醫院的急症處理室的功能只限於照護醫院自己的癌症病人。
這樣的安排在歐美醫界不但被接受,而且是理所當然的事。譬如,國際醫院評鑑機構JCI並不期待所有醫院都做一樣的事。JCI強調每個醫院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宗旨與使命,自己界定其服務的病人群。原則是要負責任把這群病人照顧好。
評鑑時,JCI會根據醫院的使命評估醫院是不是有能力好好照顧醫院所要照顧的病人。JCI唯恐醫院做其人力和設備做不來的事。如果我們醫院開放急診處卻沒有能力好好地處理病人的問題時,反而違反了JCI所最重視的維護病人安全的原則。

這麼多年來,醫院鄰近的居民從來不曾抱怨我們沒有對外開放急診而造成他們的不便,卻經常受到應該更了解醫療運作的醫界的批評,著實令人費解。也許台灣的醫界人士都是升學考試的佼佼者,受到「標準答案」的遺毒太深,導致思考往往很單元,認為所有醫院都應該做同樣的事。
不久前,楊志良前署長痛批台灣署立醫院將核心醫療外包的情況腐爛,不但貪污問題嚴重,還發現一些外包醫師是密醫,而陷病人於危險的境地。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台灣單元思考的評鑑制度所造成。大約在30年前,台灣的大型醫院都是公立醫院,今天的署立醫院就是當時的省立醫院,往往是很多城市裡面唯一的綜合醫院,理所當然地就應該負責該地區的急診作業。
但是,時代不同了,如今台灣的大型醫院林立。既然已經有那麼多大型綜合醫院有更多的專家、更完整的急診設施,為什麼硬要規定相形之下,規模小,資源也不多的署立醫院去做做不來又做不好的事呢?顯然,衛生署應有更多元、彈性的思維,去重新建構台灣的急診醫療體系,重新思考署立醫院的定位,紮實地來一次破壞性創新。
●作者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原文網址: 網評/為什麼醫院沒有急診室?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629/527282.htm#ixzz3eWHYwlT8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相信我,天然脂肪更健康;人體吃進的脂肪之質比總量的空制更重要:美國建議解除對總脂肪攝入量的限制將



觀點

相信我,天然脂肪更健康

要麼是你別無選擇,要麼是就它的本質被誤導了。這正是大部分美國人面對部分氫化油及其中包含的反式脂肪酸時的處境。
好消息是,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終於禁止了在食品中添加反式脂肪的做法,儘管只是某種程度上禁止,而且已經有無從辯駁的證據(以及至少一宗訴訟),令反式脂肪的危險讓人無法忽視。FDA從其一貫支持產業界的立場作出決定,不僅允許企業花三年時間將反式脂肪從大部分食品中剔除,而且還會聽取製造企業要求保留反式脂肪的陳情。
部分氫化油是在100年前發明的,很快就以人造黃油和起酥油(如Crisco)的形式風靡起來,再後來它被加入了成千上萬種其他產品中,並用作煎炸油或咖啡「伴侶」。由於能延長食品保質期,有助於食品加工業降低成本,同時人們還認為它與被替代的脂肪相比更為健康,所以它變得隨處可見。儘管它更加健康的說法並無根據,但就連一些善意的醫學機構也對它給予支持。如今,它仍然保留在很多加工食品中,替代真正的配料,如黃油、豬油,以及加工程度更低的其他油脂。
然而從部分氫化油中受益的,只有這種物質的生產商,以及添加這些物質的垃圾食品的生產商。三年的退出期意味着,會有更多人因為食用一種本應在至少十年前就退出市場的物質而死亡。(證明反式脂肪比動物脂肪更糟糕的研究,1990年代初就出現了。)
FDA了解這一點:代理局長斯蒂芬·奧斯特洛夫(Stephen Ostroff)表示,消除反式脂肪「預計可以降低冠心病發病率,每年避免數千人死於心肌梗塞」。
那為什麼要等三年?為什麼不現在就讓這些扼殺心臟的產品下架,就像食品受到大腸桿菌(E. coli)污染後所做的一樣?既然證據表明反式脂肪比其他脂肪更有危害,而且又存在其他脂肪,為什麼還要延遲?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保護大型食品企業的利潤。
讓大型食品企業更換部分氫化油,成本可能非常高昂(FDA自己估計,成本高達60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模仿部分氫化油的表現十分困難。可那是這些企業的問題。誰都無法估計這些油脂為企業製造了多少利潤,又對公眾造成了多少損害。FDA的分析還估計,未來20年里由於反式脂肪消耗量的下降,醫療及其他成本能夠節約1400億美元。
所謂的替代品已經存在了:做牛角包是用黃油,在咖啡里倒半脂奶油而不是「伴侶」,畢竟其他任何物質都只是浪費卡路里而已。一些判斷有誤的人告訴我們,Crisco起酥油比豬油好,人造黃油比黃油好,部分氫化的大豆油比橄欖油好(沒錯,當然可以用橄欖油煎炸食物)。除了慢性病的問題,我們也很難估計因為這些東西,我們錯過了多少品嘗美食的機會。我把黃油和豬油混在一起,做出了最棒的派皮(一些人堅持說,全用黃油才最好),然而過去三四十年里,我一直都要聽別人對我誇耀Crisco的好處。
此事再一次明顯地體現出,政府監管機關的主要關注點常常是保護企業的利益,而不是公眾的健康。如若不然,我們已經知道加工食品中有多少糖了,我們早就禁止動物產品中廣泛使用抗生素的做法了,我們吃的雞肉里已經消除沙門氏菌了,我們也已經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碳酸飲料及其他含糖量過多的飲料了。
然而,人們仍然會因為食用眾所周知不健康的「食品」而患病甚至喪命。我們犧牲自己的利益,讓食品工業拖延時間,好讓他們研發替代品,而替代品或許並不比他們替代的東西更好,而且FDA依然無法確保替代品的安全性。
豬油自然不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品,但至少沒有人告訴你它比其他自然產生的脂肪「更好」,而反式脂肪曾經就敢這樣說。有正常味覺的人,都不會認為部分氫化油的口感,比自然產生的脂肪更好。
而到現在,估計所有人都已經知道,認真烘焙的派、包覆奶油的蛋糕、鬆脆的油炸食品是美味,有時候會讓人不能自拔。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把它們做好,而不是投機取巧地用那些口感不佳也不健康的假原料。這應當是把很多「替代」脂肪趕出市場的配套舉措。其他許多過度加工的「食品」只對食品產業有利、對消費者有害,它們也應該被趕出市場。
翻譯:王童鶴





Farewell, Low-Fat: Why Scientists Applaud Lifting A Ban On Fat


JUNE 25, 2015 5:58 PM ET
On the left, olive oil, which is low in saturated fat and high in more monounsaturated fat, which may lower bad cholesterol levels. On the right, coconut oil, which is 90 percent saturated fat and may raise bad cholesterol levels.
On the left, olive oil, which is low in saturated fat and high in more monounsaturated fat, which may lower bad cholesterol levels. On the right, coconut oil, which is 90 percent saturated fat and may raise bad cholesterol levels.
iStockphoto
There were plenty of tasty tidbits packed into the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that came out back in February.
As we reported, the panel of nutrition experts that wrote the report said it was OK to eat an egg a day.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now shows it won't raise the amount of LDL cholesterol – the bad kind of cholesterol — in your blood or raise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The panel, which advises the government on how to update the Dietary Guidelines every five years, also pushed the envelope a bit by recommending a plant-focused diet — not only because it promotes health, but because it's also mor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But as two leading nutrition researchers argue in anopinion piece out this week in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there was another, even more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 in the committee's report that's largely been overlooked: It's all about fat.
For many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put a cap on how much fat we consume – recommending that we get only 20 to 35 percent of our daily calories from this nutrient.
What the new report advised instead was to "put the emphasis on optimizing types of dietary fat and not reducing total fat." The advice to limit total fat to prevent obesity was also gutted.
This is a subtle but powerful change, Dariush Mozaffarian and David Ludwig write: "With these quiet statements, the DGAC report reversed nearly four decades of nutrition policy that placed priority on reducing total fat consumption throughout the population."
Dariush Mozaffarian is dean of the Friedman School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 at Tufts University, and David Ludwig is a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and nutri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New Balance Foundation Obesity Prevention Center at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They've both authored research that has, over the years, done a lot to help shift the thinking on both macronutrients – like carbs and fat – and patterns of eating.
But let's back up a second. When and why did fat become such a big villain? As Allison Aubrey has reported, it started back in the 1970s, and with the first set of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in 1980. The message was: Decrease fat and you'll decrease saturated fat.
Back then, scientists we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saturated fat. And indeed, the latest evidence shows that saturated fats can raise levels of artery-clogging LDL cholesterol. But demonizing all fat set off the fat-free boom, and a big increase in carbohydrate and sugar intake followed, which led to Americans becoming even fatter.
And, as Mozaffarian and Ludwig point out, another problem with telling people to limit total fat is that people end up eating fewer monounsaturated and polyunsaturated fats – the kind found in nuts, vegetable oils and fish – which are really healthful.
Now, it seems, the government has an opportunity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on fat.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re now reviewing the committee's report and will update the guidelines later this year.
Penny Kris-Etherton, professor of nutrition at Penn State and the chair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nutrition committee, says she thinks it's unlikely that lifting limits on total fat intake will be much of a sticking point. "There is a pretty solid consensus now that it's the type of fat that's really important," she tells The Salt.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ill recommends "selecting fat-free, 1 percent fat and low-fat dairy products" on its website. But Kris-Etherton says that advice is out of date. "They need to change that," she says.
Kris-Etherton says that in practice, the association isn't defending the low-fat position anymore. The AHA's new lifestyle guideline implies that it's best to substitute polyunsaturated fats — found in things like almonds and avocados — for saturated fats.
"A lot of people still look at how much fat [is in foods], and we're now saying don't focus on that: Look at the quality of fat you're consuming," she says.
永別了,低脂肪:為什麼科學家讚譽起重禁止發
2015年6月25日下午5時58分ET
ELIZA巴克利
Facebook的嘰嘰喳喳
在左邊,橄欖油,這是低飽和脂肪和高多種單不飽和脂肪,這可能會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在右邊,椰子油,這是90%的飽和脂肪,並且可能引發壞膽固醇水平。
在左邊,橄欖油,這是低飽和脂肪和高多種單不飽和脂肪,這可能會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在右邊,椰子油,這是90%的飽和脂肪,並且可能引發壞膽固醇水平。
iStockphoto的
有大量擠進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報告出來後回來在二月美味的花絮。

正如我們報導,營養專家小組撰寫該報告說,這是確定的,每天吃一個雞蛋。科學證據表明,現在它不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 - 壞膽固醇種類的 - 在你的血液或引發心臟疾病的風險。

面板,告知市民如何更新膳食指南每五年政府,也帶動了信封點點建議植物性飲食的重點 - 這不僅是因為它可以促進健康,而是因為它也更具環境可持續性。

每日一杯咖啡(或兩個)可幫助防止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和一個雞蛋不會提高心臟疾病的健康人的風險,根據營養專家小組。
鹽的
營養面板:雞蛋咖啡都OK,但跳過培根的側面
營養學研究人員正在達成新的共識:削減所有這些精製碳水化合物。請記住,有些脂肪是好的。
鹽的
脂肪的再思考:該案例中添加一些你的飲食
但作為兩個主要的營養研究人員在輿論一片了本週在JAMA,美國醫療協會雜誌認為,還有一個,甚至在該委員會的報告更重要的建議,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了:這是所有關於脂肪。

多年以來,政府已經提上我們多少脂肪消耗上限 - 建議我們從這種營養只得到20到我們日常的卡路里35%。

有什麼新的報告建議,而不是是“把重點放在優化類型的膳食脂肪,而不是減少總脂肪。”建議要限制總脂肪,防止肥胖也被燒毀。

這是一個微妙而有力的變化,Mozaffarian的Dariush和大衛·路德維希寫:“有了這些安靜的聲明,該報告民航總局逆轉近四十年的營養政策的重點放在減少整個人口總脂肪消耗”

Mozaffarian的Dariush是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弗里德曼塔夫茨大學的院長,大衛路德維希是兒科和營養學教授在哈佛大學和新百倫基金會肥胖預防中心的主任波士頓兒童醫院。他們倆都撰寫的研究有,多年來,做了很多幫助卻將思考兩個營養素 - 碳水化合物一樣和脂肪 - 和飲食模式。

但是,讓我們備份第二。什麼時候,為什麼胖成為這樣的大反派?由於佳佳奧布里曾報導過,它始於20世紀70年代,並與第一組的美國人1980年膳食指南的信息是:減少脂肪,你會減少飽和脂肪。

研究人員說,他們認為有什麼東西在鱷梨 - 不僅僅是健康的脂肪等 - 這可以降低壞膽固醇。
鹽的
反咬在壞膽固醇:多吃鱷梨一天
當時,科學家們主要關心的飽和脂肪。事實上,最新的證據表明,飽和脂肪可以提高動脈堵塞的LDL膽固醇水平。但妖魔化所有的脂肪掀起了無脂肪的熱潮,並在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攝取量大幅增加,隨後,這導致美國人變得甚至更胖。

由政府任命的小組得出結論在最近的一份報告,美國人應該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更植物性飲食的重點是對健康和環境更好,它發現。
鹽的
將飲食指南考慮的星球?拼的是在
而且,隨著Mozaffarian和路德維希指出,另一個問題告訴人們要限制總脂肪是人們最終吃較少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 - 在堅果,植物油和魚類中發現的那種 - 這是真正的健康。

現在看來,政府有機會對脂肪正視聽。美國農業部門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現正檢討委員會的報告,並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更新​​的準則。

竹篙克里斯 - 埃瑟頓,營養學教授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美國心臟協會的營養委員會主席說,她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解除對總脂肪攝入量的限制將是多大的癥結點。 “現在,它是脂肪的類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非常堅實的共識,”她告訴鹽。。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仍然在其網站上“選擇無脂肪,1%的脂肪和低脂肪的乳製品”。但是克里斯 - 埃瑟頓說,建議是過時的。 “他們需要改變,”她說。

克里斯 - 埃瑟頓說,在實踐中,該協會是不是衛冕低脂肪的位置了。美國心臟協會的新的生活方式的方針意味著它是最好的替代多不飽和脂肪 - 飽和脂肪 - 在像杏仁和鱷梨發現。

“很多人還是看有多少發[是食品],而我們現在說不太注重的是:看看胖你消耗的質量,”她說。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柯建銘看法;八仙事件到底炸開了多少問題?管理單位知多少嗎?

 "八仙出事現場 600人空間擠進4000人..."去過迪士尼的人都知道: 這在國外遊樂園是絕不允許的事!台灣的遊樂園安管多數不及格,......

你知道相關的管理單位有多少嗎?

除了衛服部管健保、醫院、食安? 市政府的消防單位管救災、使用執照、醫院 (和衛福部重疊?);觀光局管八仙的演習。法院、保險公司.....
軍方系統?我只看到一些軍人抬傷患的照片,軍方系統的醫院呢?




八仙樂園的災難舉世震驚, 誰來為這些年輕無辜的孩子同聲ㄧ哭?掌握權力與制度的大人們責無旁貸啊!除了為孩子們祈禱,在此也提出幾點想法:

業者自主防災措施缺乏,新北市政府安全監管難辭其咎

由於園區設計的關係,大批救難車輛到場後,卻無法直接進入事發地點,只能透過人力接駁將傷患運送至救護車輛停放地點.加上救難路線無規劃,事發地點工作人員毫無重大災害處理能力,使得傷患後送速度緩慢.直到事發後至少4個小時,才將所有傷者完成後送,曝露大型遊樂園區自主防災措施缺乏,根本沒有規範大量傷患疏散與急救措施與動線,新北市政府在安全監管上是否有疏失與弊端?檢調及新北市政府應該加以咎責!


指揮系統與災情傳遞失靈,行政院應檢討

救災過程中除動用正規救難車輛,還有民間自用車及軍方人力.但一切皆是各單位自行調度,雜亂無章的指揮系統與災情傳遞,使得全台人心惶惶.每一個家長都急著確認自己的小孩是否在現場,外界直到清晨才得知整體傷患名單與後送院所.增加家屬尋人成本與傷患溝通成本.重大災難發生之時均不可能由單一縣市救災團隊進行因應,必須整合部會力量,行政院沒有在第一時間設置災害應變中心,與地方救災系統充份合作,統合整體救災資源,反而任由各縣市自行去聯繫救難資源,應加以檢討。

衛福部應該比照防疫措施,通令各醫療院所配合

離事發地點最近的淡水馬偕瞬間塞爆,但鄰近的和信醫院卻傳出未收治本次的傷患,因其於幾年前曾申請不加入重大災害的收治醫院名單(因其以治療癌症為主)這般狀況下,讓人對台灣醫療體系的資源分配,產生極大質疑.此次傷患均為燒燙傷,是我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未曾有過單次如此眾多燒燙傷患的情境,緊急狀況之下,如同防疫,各醫療院所均有責任救治病患,個別醫院處理能力或許有異,應依病患嚴重度差異進行分流;輕度燒燙傷病患之傷口處置與基本支持性治療是向來倡導全人照護的醫院應該具備的能力,主其事的衛福部不應擔起責任嗎?

後續身心復健工程,行政院應動用第二預備金予以支持。

直到28日下午六點,部分醫院的患者才完成清創手術,仍有多人插管治療.ICU家家滿床,尚有人等著加護病床.幾乎所有醫院的護理人員都被召回.協助傷者換藥的後續,但是換藥的痛聲迴響在每一間醫院的診療間,令人唏噓.醫護人員會因為血汗工作環境而倦勤,但真正國家重大災難時,卻沒人喊累也沒有退卻,支持台灣醫護的未來,確保台灣人民健康的價值,絕對救災過後政策發展的重點

根據高雄氣爆事件的經驗指出,重症患者的治療費用超過四百萬,而此次病患的嚴重度更高,除了皮膚移植或自體移植,還有整形,復健等後續療程.這次傷患年齡為15~33歲,平均餘命都還有50-70年,從生理至心理,學校到職場,都需要配套來使其回歸正常生活軌道.重度燒燙傷患者的全程醫療費用有可能高達千萬,以整起事件入住加護病房的個案數計算,這筆經費可能高達二十億或更高,長期下來個人與家庭身心與經濟負擔恐怕社會成本更高.除開健保專案經費支持之外,104年度第二預備金編列有75億元,此次災害亦符合預算法第70條第2款及第3款規定,此次為重大緊急事項,行政院應動用第二預備金予以支持,讓傷者與家屬及醫療系統共同安心進行重建工程

觀點投書:八仙事件到底炸開了多少問題?
 2015年06月29日 10:57
為什麼臺灣幾乎每都要有重大傷亡才願意檢視危險性?而且我們周圍到底還有那些潛藏的危險等待爆發?隨著溫度逐年攀升的情況下,徹底檢視,刻不容緩,而不再只是彩色粉末的問題而已!除了彩色粉末,我們周遭到底還有那些危險易燃物?
彩色粉末在八仙事件之前,關於它對人體危害的報導,在網路上早已傳遍不是新聞,可是為何至今它還有吞噬五百多人的機會?
天燈,到底一把火這樣飄阿飄,看不見就等於熄滅了嗎?
廟會陣頭遊行期間施放炮竹,就在狹窄的巷弄施放,警告的當下,民眾還說越炸越旺?
在加油站吸煙,加油時引擎不熄火。
這些危險行徑若不加以制止,後果都會堪設想。可是到底可以怎麼制止?不只可以立法禁止且重罰,鼓勵民眾檢舉核發檢舉獎金,當前智慧型手機充斥,要錄影存證並不難,只要將檢舉人保密,且核發罰款的3成給與檢舉人做為獎金,深信讓全民參與維護公安不是難事。
此外,看到八仙的逃生救護疏散系統,令人不寒而慄,然而不是平日早已有消防演練嗎?為何有演練還會有救護車在園區內繞行10分鐘還出不了園區的窘境?可見各局處單位的消防疏散演練,很可能只是演給查核單位看,敷衍了事。
最後醫療人力不足,工時不合理血汗超時,也不是新聞,一個平日就血汗的系統,要如何在特殊災變時期擁有好的醫療品質?醫療人員血汗超時問題,不是只是醫療人員自己的事而已,卻是全民醫療品質問題,不容政府一再忽視,這時若不幸MERS又入侵臺灣,醫院內的情況,恐不是僅能用人間煉獄可以形容的。
一個遊樂園爆炸事件絕非偶然,不僅炸傷了超過五百個無辜遊客,更炸開了臺灣長期的敷衍姑息,臺灣能從這次事件真正痛徹心扉徹底建立防範機制嗎?全民應當監督政府,讓它不能再有理由逃避忽視怠惰卸責。
*作者為台灣公民

體表面積(TBSA) ;如何計算燒燙傷死亡機率 The Baux score




合併吸入性灼傷(Inhalation)再加上23%的死亡率
(有插管的那些都是有吸入性灼傷)


郭峻廷


你知道燙傷病人的死亡率有多高嗎?

在美國,體表面積(TBSA)90%以上的燒燙傷,
死亡率都已經85%以上了


除此之外,粉塵極易吸入肺部,
燃燒時幾乎都合併吸入性灼傷(Inhalation)
再加上23%的死亡率
(有插管的那些都是有吸入性灼傷)

不知道該說甚麼,
但請別糟蹋醫護人員的努力與付出,
不論是大醫院小醫院,
所有的人無不是盡心盡力
在替非親非故的傷患
和死神拔河!







【參考資料】如何計算燒燙傷死亡機率?

計算死亡機率,依據 Baux score (修正版):
Baux分數 = 燒傷面積% + 年齡 + 17 x (吸入性灼傷, 1: 有/0: 無)


計算(2度以上)燒傷面積,依據 "rule-of-nine" :
頭9%,一隻手9%,一隻腳18%,身體前後各18%。

[舉例] 假設以最常見的,20歲年輕人,雙手雙腳燒燙傷,Baux分數就是20%+(9%+18%)x2 = 74分,如果有吸入性灼傷需要插管要再加17分,也就是91分。【註】Baux score 算出來的是分數,並不直接等於死亡率,若 Baux score > 140分,存活率是零。依台灣正常(非災難時)的醫療水準看,Baux score 可以到達 130分左右。

圖來源: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
舉例來源:吳元宏醫師臉書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Baux score is a system used to predict the chance of mortality due to severe burns.[1] The score is an index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rrelative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tality and factors including advancing age, burn size, the presence of inhalational injury.[2]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Baux score is highly correlative with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 due to burns and final outcome.[3]

Methods[edit]

Original method[edit]

The original Baux score was the addition of two factors, the first being the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affected by burning (usually estimated using the Wallace rule of nines, or calculated using a Lund and Browder chart) and the second being the age of the patient.
The score is expressed as:
  • \textrm{Baux \ score} = \textrm{Percent \ body \ surface \ burned} + \textrm{Patient's \ age}
The score is a comparative indicator of burn severity, with a score over 140 indicated as being unsurvivable.

Modified method[edit]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with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care rendered the original method too pessimistic in its outcome prediction. This result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a modified methodology which took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inhalation injury. It was found that inhalation injury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around 17 on the Baux score, and this addition means that a patient with inhalation injury would have their score calculated by body area affected + age of patient + 17.[1] Recent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burn units worldwide has shown that for well performing units the LD50 (the point at which 50% of patients would be expected to die) for major burn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best units have a modified Baux score of 130-140. This means that all burns in children (except 100% TBSA burns) should be considered survivable injuries and actively treated.[4]

Efficacy[edit]

Studies have shown Baux score to be effective in measuring comparative severity of burn injuries, and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for the patient. The modified version, which includes inhalation injuries,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original method, although neither method is as accurate as more complex calculated scores using advanced computer modelling.[1]
The Baux score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outcome in 87% of presenting patients aged 60 and abov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