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The air pollution that's choking Asia

The air pollution that's choking Asia

多步行可刺激想像力



Education on the move: would a daily stroll instead of sitting in a classroom revolutionise teaching and sharpen our imagination? Anthropologist Noel Salazar’s 60 Second Idea from this week’s Forumhttp://bbc.in/1ClvnZl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bamboo and coconut leaf house in Vietnam's Mekong Delta

Vo Van Duong's bamboo and coconut leaf house in Vietnam's Mekong Delta is designed to withstand typhoons, flooding and earthquakes -- and at a cost of less than $4,000 the simple abode could herald a new wave of cheap, sustainable housing.
AFP Photo: Hoang Dinh Nam
Full story: http://u.afp.com/zYC

專訪李遠哲談台灣未來──我們會慢慢回歸大自然、回歸太陽

【SeventySomething之一】王盈勛:專訪李遠哲談台灣未來──我們會慢慢回歸大自然、回歸太陽

【作者說明】
台灣該往何處去?是當下許多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的迷惘。
北藝大副教授王盈勛進行「SeventySomething」系列專訪,希望能探訪年過七十,見證過這塊土地的興衰變化,卻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智者,以一種「有歷史感的未來觀」,來談台灣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本系列的第一篇,採訪的是諾貝爾獎得主、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談他心目中的台灣,應該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來。
此次專訪於1月19日下午兩點在中研院進行,並獲李前院長同意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網站。
問:台灣30歲以下的世代,正在歷經台灣戰後的第一次「兒子無法過得比老子更好」的景況,您覺得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的?或是我們能否從中看出新的契機?
台灣的年輕人能不能過得比他們的上一代更好,我覺得我們不要從台灣的觀點看,要從世界的觀點來看。我過去六年,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的主席,天天在國外跑。我有一點觀察要跟年輕人分享的是,我們人類從工業革命發生以後,工業化、大量生產、鼓勵個人化消耗、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就這樣發展下來。但是發展到上個世紀最後幾年,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是:人口暴增,上個世紀地球的人口,從十五億增加到六十億,到了今天,已經是七十二億,聯合國還說,到了2050年,這數字會是九十四、九十五億左右。
人均消耗也一直在增加,上個世紀從開始到結束,地球人均消耗增加兩倍以上。人口增加四倍,消耗增加兩倍,地球承受的壓力在一個世紀間,就增加了八倍。這個地球已經超載了,這一點,很多人並沒有那麼深刻的理解。
去年,全球均溫已突破了歷史紀錄,台灣也是一樣。在美國加州,旱災的等級,是千年一見的。地球超載了,這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在地球上是在往下沈淪的,而我們的年輕人,是在這樣的狀況底下生存下來的。如果你問我,下一代能不能過得比上一代更好?如果我們從物質消耗、物質消費的角度來看,一定是不好的。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別的方向看人類社會,我們可以變得更好。譬如說,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轟炸台灣的時候,我在山上待了兩年,沒有上學,我從大自然學了很多,這也是我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候。那時候台灣人口很少,三、四百萬,大家很窮,但是河裡有魚,有鳥語、有花香,大自然很豐富。
對於世界已經超載了,對這問題有透徹了解的人,還不多,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做出調整,未來不會好。人類社會已經過度開發,很多科學家都會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是不同的國家來看這個問題,可能又會有不同的答案。非洲的科學家會說,李教授,我們人民的生活還慘兮兮的,我們必須要開發,而我也會說,你們應該要開發,但是不能和歐美國家走一樣的路,非洲或是亞洲,要走不一樣的路。台灣已經是一個過度開發的國家,我們不能再用GDP來衡量社會發展。
問:但是發展的問題似乎也正在於此,我們很難要求或說服後進國家,先富裕起來的國家的人們有的東西,你們不需要有。他們想的可能是,他們有的我也要有,再來想其他的。而這又牽涉到,共產集團國家在1980年代末期垮台以後,我們已經失去了想像一個更好的、有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能力?
地球如果是無窮大的,那麼資本主義的開發、再開發模式就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地球不是無窮大的,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地球上,極限有一天會到。中國現在也說,之前是歐美在燒石化燃料,現在換我們燒了,拒絕簽署京都環境議定書。結果就是,把青山綠水都丟掉,換來一部車,車子卻開不動,還讓空氣污染飄到台灣來,這是人們想要的嗎?
台灣真正的問題,是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台灣政府的支出,只佔GDP的13%,比歐美國家低很多,這表示,在台灣,政府無法達成財富重分配的目標。台灣很多有錢人不繳稅,卻還能靠官商勾結賺很多錢。台灣沒能變得更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有問題,這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財稅不公平。
台灣為何會出現太陽花運動,去年投票的結果也帶給台灣一線希望,就是希望台灣能做出改變,因為不公平的事情暴露太多了。
之前我在梵諦岡的科學會議上聽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seph Stiglitz說,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經從一人一票,逐步轉變為一元一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財團靠金錢控制了言論,加上黑道的把持,這樣的民主制度是有問題的。所以雖然我們可以用選票選出我們的政府,民眾覺醒的程度還是不夠的。我們選出的民意代表,不代表人民,卻代表財團
柯文哲當選市長掀開很多東西,我們才知道有很多官商勾結。
問:你支持柯文哲治理台北市的方式嗎?
柯文哲說要做對的事,但是台灣有很多大家用眼睛看,就知道是不對的事在持續發生,所以短時間內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過去台灣經常是是非不分,只有藍綠對決,他用白色的力量打破這一點,歷史應該要記他一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對現在的台北,看得很清楚,但是對於下一代、往後的五十年的台北,他還有很多工作,所以我現在還不能說,他完全會是對的,但是目前他做的事,是對的。
問:電影《Kano》大受歡迎,也引發很多關於日治經驗對台灣的影響的正反看法,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一個地方由外人來統治,台灣一開始是有相當的抵抗的。如果我們看日本對台灣五十年的統治,首先,日本人對台灣人是不公平的。像戰爭時期的食物配給、升學的機會、以及就職等等,日本人是不公平的。
但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他們就是一個法治國家。我以前的老師,劉盛烈劉教授,他一百零四歲了,還健在。他在當年做了很多抗日的活動,進行抗日活動的時候,他們都知道,做了什麼,會在牢裡關幾天,做了另外一件事,會關一個禮拜,犯法會受到懲罰,是可以預先評估的。
不公平,但有法治,這比亂抓、亂槍斃,是好多了。
第二個是,日本想把台灣作為第二個基地,南進的基地,所以他們當時對台灣的建設,是非常用心的,像是嘉南大圳等等。還有像教育問題,雖然大家未必認同日本教育,但是像我念的新竹國小,都是日本人1895、1896年進來的時候就蓋的。建設與教育的普及,日本人做了很多,在有些年份,日本的建設經費,有三分之一是花在台灣的。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從殖民地回歸「祖國」的懷抱,但是那時很多台灣人接受到的教育、享受到的建設,是要高於大陸的。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那時台灣省是一個很小的小島,卻得了冠軍,可見那時台灣體育的水準,是比較好的。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那時我剛九歲,拿著小旗子到新竹火車站迎接國軍,第一次聽到三民主義、自由、平等。但是那時看到的國軍,多半是到處抓來的壯丁,有些還是小孩子,拿著臉盆、雨傘,軍紀也不好,大家內心都有些失望。沒多久就看到了腐化,派來接收日本留下來財產的,有些就將公產掛在私人名下。很多事情令台灣人不滿,又過了一年,就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我那時雖然還小,卻對發生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所以,戰後台灣雖然是回到「祖國」的懷抱,卻沒有感受到祖國的溫暖,而是覺得現在的統治者,比之前的統治者更壞,這也是為何很多台灣人民在日治時代雖然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卻懷念日治時代的原因。
國民黨政府到台灣之後,一直說要反攻大陸,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沒有把台灣這塊土地,當成是大家共同經營的土地。像中央研究院在台大蓋房子,說反攻大陸成功以後,就要把大樓送給台大,一切都是暫時性的,對土地的認同不強。這樣的統治者與一般老百姓之間,就有很多矛盾。那時很多外省人到台灣來,各個社會階層都有,但是掌握權力的都是他們,這是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關係,不是文化的差別。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現在的台灣年輕人,都是台灣誕生,台灣長大,對土地的認同,跟他們的父母親不一樣
問:那您如何看待台灣的戰後經驗?
2001年,我在紐西蘭參加一場會議,在會中,當時的紐西蘭總理Helen Clark問我,你們在六、七零年代,送了那麼多留學生出國,到了八零年代,工業起飛的時候,很多留學生回來,對台灣的現代化,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幫了很大的忙。她很好奇,是哪位英明的領袖,有這樣的遠見,送了這麼多留學生出去?我說這不是英明領導者的遠見。
我1959年從台灣大學畢業,出國是60年代,那時台灣在威權統治下,非常的repressive(壓抑),政治是白色恐怖的,非常不理想。我在中學的時候,上課中間,校長帶著點名簿進了教室,有同學就這樣哭著被帶走了。
那時的社會,非常的貧窮,我在大學的時候,一個禮拜吃一顆蛋、一片肉,主要是吃海帶跟冬瓜,早餐則是稀飯配十五顆花生。
第三個則是學術地位很低,那時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都走了。我跟紐西蘭總理說,可惜你們沒有這樣的條件。
政治高壓、貧窮、加上學術地位低落,人才都跑到國外,卻也為未來的台灣儲備了很多人才。在1995年,台灣自己培養的博士有八百人,國外回來的博士有一千五百人,這些國外回來的博士,很多都是從很好的學校畢業的,哈佛、MIT、史丹佛、柏克萊的,都回來了,在高科技產業起飛的時候,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台灣的產業能夠發展,也跟日本的教育打下的底子是有關係的,特別是在生產製造方面。
問:台灣本土化歷程的深化,以及經濟上的「中國因素」,在台灣創造了文化認同與經濟發展間的衝突,您覺得這樣的矛盾有化解的可能嗎?該如何化解?
這個問題我可能要從更早一些的事情講起。你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陸有社會主義革命在進行。那時的年輕人,對唯物辯證法、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社會,他們是持非常正面的看法。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這些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年輕人,被抓到牢裡的、被槍斃的,很多。在這些人心目中,蔣介石是他們的敵人,就這一點來說,他們與當時的大陸人民,是有著共同的立場。所以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看,這是統治階級與一般老百姓之間的矛盾:蔣介石對大陸人民,蔣介石對台灣人民,這是一致的。
中共穩固了政權以後,立場有些改變,跟蔣介石說,愛國沒有先後,你回來吧,回來可以保有軍隊、保持政權、維持特務,甚至制度都可以保持。當時的台灣年輕人覺得被大陸出賣了,原本是一起反抗壓迫的,現在你們跟他好了,倒過來說台灣不能獨立這一類的話。
也因為如此,很多人對大陸的看法也跟著改變了。以前反攻大陸走在前面的,跟後來認同大陸的,都是同一批人,在台灣長大的,則是永遠被拋在後面,而且是被歧視的一群人。所以你說我們跟大陸的關係,在經濟上得到好處,這些都是短暫的,而且只有少數人。後來到大陸投資的,靠廉價的勞力、大量生產的產業,在去了之後,不再進行產業提升,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來說,並不是那麼正面的。現在看台灣的產業,只剩像台積電少數幾家是投資在台灣,這也導致台灣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看起來GDP還在成長,但是工廠移走了,就業機會就少了,真正賺到錢的卻是少數人。台灣的產業漸漸地被拋在後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台灣尋求廉價的勞動力。
問:台灣過去雖然也走過艱困的時光,但對未來總是充滿希望與信心。但是現今的台灣,似乎充滿了悲觀氣氛,您對台灣的未來有信心嗎?台灣人應該如何找回自信心?
台灣的年輕人如果可以在國際社會做出貢獻,就有可能找回自信心。兩年前,我跟一群年輕人說,年輕的時候,還是多出國,增廣見識,多學點東西比較好。有年輕人反問我,李院長,你忘記了嘛,你在1982年回到台灣,建立了中研院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你當時說,希望在世紀之交,能讓台灣的年輕人不用出國,也可以做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不是嗎?我說我沒忘記。
我當年希望達成的目標,在某些層面上,是做到了,中研院的有些研究,是可以在世界上競爭的,今天你到台積電上班,也有可能拿到很高的薪水。今天台灣的年輕人看不到將來,是台灣的社會出了問題,但是真的到了國外,似乎處境也好不了多少,這是年輕人面臨的矛盾。
我們要進行社會改革,從稅制、住房問題,讓年輕人覺得可以在這塊土地上,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讓世界的人看,不靠消費與消耗,不靠物質條件的改善也能過得很好,台灣人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
如果我們看最近一年多來的發展,像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那麼多年輕人上了街頭,年紀大一點的人覺得他們有道理,這令我相當高興,有這麼多人認真地面對他們的困境,尋求解決。我最近幾個月密集地到台灣各地演講,我是確實的感受到,台灣的年輕人,醒過來了。
問:太陽花學運,喚醒了不少年輕人改革社會的熱情,您覺得在未來十年裡,最值得年輕人投入的社會改造工程會是什麼?
台灣要能在世界重要的潮流引領風騷。當全世界都在談急速減碳,台灣這樣一個人口密度這麼高、人均碳排放這麼大的國家,未來的路怎麼走,我們應該要想的是,怎樣走在人家的前面。
到了今年年底,G21都同意要減碳,台灣根本沒有準備好,我們的政府與中油做的事,遠遠落在國際之後。台灣的年輕人,要把自己的地方,當成生活的地方,在這世界改變的過程中,要有領導能力。
過去聯合國以主權國家為單位,很多好的議題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就很難確切執行。但是我們也知道,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到了今年年底,G21同意要開徵碳稅,幫助落後國家來做出一些改變,這可能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全球政府(global government),單一的政治實體可以在全球的範圍內操作。台灣一方面要立足本土,一方面也要面向全球,即便是「一個中國」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中國在面對全球一家的過程裡要扮演什麼角色,他們也得重新思考。如果中國能走向民主化,中國是全球化的一員,台灣也是全球化的一員,那麼國家與國家間的界線就會淡化掉。
問:那您覺得中國有可能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嗎?
這過程可能痛苦,我想這是避免不了的。在中國經濟成長率還很高的時候,人民感受到生活在改善,大陸的人民可能還能容忍貪污腐化與環境污染,共產黨腐化的程度,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連胡錦濤、習近平自己都說,中國的貪污不解決,中國會滅黨亡國。以前中國喜歡說人民當家作主,我相信它是會慢慢浮現出來的。
問:以前您似乎也說過,核能是減碳的可能選項之一,但似乎您也反對核四?
核能與核四,是兩個問題。核能未能解決的最大問題,是核廢料的處理。二十年前,美國人就說核廢料的問題解決了,要把它埋在內華達州的地底下,所以當年要蓋核四的時候,我也在美國跟他們說,你們如果要賣核電廠的話,核廢料要運回去,很多小國家是沒有能力處理的。但是美國人沒有做到。
現在我們用鈾235當核燃料,是不合理的,它只燒掉百分之五,剩下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核廢料。但是下一個階段的核能發電,如果能做到所有的燃料都燒到最後,沒有留下核廢料,而且是安全的,那核能發電就會是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選項。
但核四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問題。第一個是,核廢料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第二,台灣是位處每五年就會出現一個超過芮氏八級地震的地震帶上,過去五十年,世界最大的地震,多數是在亞大地區。第三點是,核四決定要興建的時候,美國已經有二十年沒有興建核電廠了,連我的好友,歷任六屆美國總統任內的原子能委員會委員長的Glenn T. Seaborg教授聽說台灣要蓋核四,就來敲我辦公室的門說,如果台灣要蓋核四,千萬不要跟美國買,GE已經二十年沒蓋核電廠,但是他們會請年輕人來設計,然後告訴你這是最先進的,再轉包給其他國家的廠商,而這也會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沒有零組件可以更換的核電廠,這是很嚴重的。不像法國的核電廠,不斷把零組件模組化,而且有五百人的技術團對可以支援。但是我飛回台灣向當局反映此事時,牽涉的利益分配已經完成,沒能改變這件事。
福島核災後,德國就廢核了。德國沒有地震問題,但是他們在很多國際會議上都表示,核廢料有世代不正義的問題,所以他們不用核電廠了。所以我認為,核能在未來這個世紀裡,還有可能是選項,但核四不是選項,我支持非核家園。
在往後的幾十年,我們會看到的是,我們會慢慢地回歸大自然、回歸太陽。工業革命之前,是太陽在為我們做循環的工作,工業革命讓我們脫離了太陽,脫離了三百年,但是在未來的五十年,太陽給我們這麼多能量,是足夠人類在地球上好好發展下去的。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http://ppt.cc/rkkA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新生兒體內,都帶有一點塑膠。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卻已上了癮……
【Amazon專訪本書作者】
問:你為何決定要寫一本關於塑膠的書?
答:在我所居住的舊金山,關於塑膠問題人們已經談論了很多年。我決定要嘗試一整天不碰任何塑膠。在實驗當天早上起床後十秒鐘,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誕,因當我走進浴室,就發現馬桶座是塑膠做的。於是,我把實驗改為花一天寫下每一項我觸摸到的塑膠物件。一天結束時,我訝異地發現合成材料充斥了我的生活。我和多數人一樣,對於現代生活有多仰賴塑膠的事實完全不察。

問:在你所學到關於塑膠的事物中,什麼使你最感驚訝?
答:我對於人類世界多麼快速變得塑膠化感到最震驚。在一九四○年,塑膠幾乎不存在,也幾乎沒有東西是塑膠製的。如今,塑膠的種類不僅有數千萬種,一般人周遭三尺之內都存在著某種塑膠物品。即使在研究調查了幾年之後,我還是不斷地在不預期的地方發現塑膠的存在。譬如,臉部按摩霜中的細珠子,往往就是塑膠做的。還有一個噁心的:塑膠也是口香糖的成分之一。

問:為何這本書的副標是「有毒的愛情故事?」
答:在調查塑膠的歷史時,我驚訝地發現我們和塑膠的關係,很像一場變質的愛情故事。人們最初熱戀著這種新材料,急切地想以各種方式應用塑膠。在四○年代,民意調查發現「玻璃紙」是繼「母親」和「回憶」之後,被認為是英文中最美麗的名詞。到了一九七○年代,我是個青少年時,塑膠的名聲惡化了許多,那是用來製造粉紅鶴、閃亮西裝、俗不可耐的家具的東西。塑膠是劣質和冒牌貨的同義字。如今,我們發現自己對塑膠的倚賴產生了嚴重問題,包括對健康的危害,資源浪費和污染等問題。即使如此,塑膠的生產和消費量仍然逐年上升。我們陷在一段不健康的癮頭上,這是一段有毒關係的標誌。

問:塑膠真的千古不壞嗎?
答:塑膠的壽命取決於許多變因。有些塑膠可能撐不了一年,有些則能撐上數十年甚至可能達數百年,尤其是在海洋中。我在二○○八年開始寫這本書時,拿了兩個塑膠購物袋,一個掛在後院的籬笆上,另一個綁在旁邊的樹上。三年後,籬笆上的袋子還掛著,看起來差不多新。樹上的袋子已經不見了,不過那是因為那棵樹死了。

問:寫這本書是否改變了你對塑膠的感受?
答:我比以前更能欣賞也憂心塑膠的存在。我對塑膠如何轉化醫療界、交通界或建築界有更多認識,了解塑膠如何能替換敗壞的心瓣膜,或打造波音公司超輕型夢幻客機。我開始調查研究時,參加了一場環境友善的建築研討會,發現「綠色」建築師熱愛保麗龍,因為它是很棒的隔熱體,而且持久耐用。但是塑膠的諸多優點也附帶了缺點。例如使保麗龍在建築中對環境友善的特質,也使它在被用在免洗杯時成為環境災難。

問:在我們面臨氣候變遷或生物多樣性消失等重大環境議題同時,為何還需要在乎塑膠的議題?
答:我們在過去十年生產的塑膠比過去一百年還多。然後許多塑膠都是用在不重要的一次性用途上,這對珍貴的資源來說是很大的浪費,而且這種資源能幫助我們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問題。但是我也認為我們使用塑膠的方式,是許多重大議題的症狀與象徵,譬如我們對有限的石化燃料的依賴,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等議題。為了塑膠購物袋而戰,看起來或許瑣碎不重要,然而當我們試圖解決塑膠購物袋問題時,我們也在與整個用過即丟的文化搏鬥,因為這是個便利文化創造的環境問題。探討塑膠問題,其實是在探討我們究竟想要將自然世界轉變到什麼狀態,我們想要留給後代子孫怎樣的遺產。

問:你是否改變自己使用塑膠的方式?
答:我對如何使用塑膠更小心謹慎。我已經試著減少對如塑膠袋等一次性塑膠的倚賴性,也盡量購買大包裝以減少包裝材料的浪費。因為我的家人喜歡喝氣泡水,我們買了附有可重複使用瓶子的氣泡製造機。有趣的是,我們實在很容易在生活中忽視塑膠的存在,就算你正在寫一本關於塑膠的書時也不例外。我在研究塑膠兩年後的某一天,在泡茶時突然發現我的插電茶壺是塑膠做的。因為我學到加熱會使聚合物連結鍵加速崩解,導致化學物質濾出,我就決定將茶壺換成金屬製的。

問:人們若想改善與塑膠的關係,可以做哪五件事情?
答:這不像許多有問題的婚姻一樣,這段關係可以在不痛苦的情況下得到改善:
1. 拒絕使用免費的一次性塑膠:購物時自己帶購物袋。帶個隨身杯滿足咖啡癮。告訴服務生你不需要用吸管。
2. 可以的話就重複使用:重複使用裝三明治的塑膠袋一星期;用空的優格盒子裝剩菜。
3. 停止喝瓶裝水的習慣。你還是可以用不銹鋼、鋁製或無BPA的塑膠瓶等可重複使用的水瓶來解渴。
4. 學習什麼是可以回收的物件。了解社區內的回收系統接受哪些塑膠。探索其他回收資源。快遞公司會收回包裝用的保麗龍粒;許多連鎖超市接受用過的塑膠袋和塑膠膜;許多連鎖辦公室用品供應店也會回收用過的印表機墨水匣。
5. 不用塑膠製品來煮食。熱氣能使有害化學物質從某些聚合物中濾出,所以在微波之前,將食物裝到玻璃器皿中。

竹光 ( 竹あかり)



NHK 新增了 1 張相片


 竹光 ( 竹あかり)
【藝術】 竹光
「在柔和的光芒下層層包圍…」
日本眾所皆知的最古老故事「竹取物語」,其中自古以來在日本就有深竹。
利用竹子的藝術品正蔚為話題。
使用已經開伐過的竹子,對整體竹林再生與環境循環有益,在環保意識下進行著。
流瀉出的溫和燈光讓人不禁融化於此呢。
SAKURAvillage 編輯局
http://sakuravillage.jp/chinese
【芸術】 竹あかり
「やわらかい光に包まれて…」
日本最古の物語として知られる「竹取物語」にも登場し、日本では古くからなじみの深い竹。
その竹を利用したアートが話題を呼んでいます。
間伐で伐採した竹を使用することで、竹林の再生と環境循環を実践する、エコロジーな取り組みでもあります。
洩れるオレンジの優しい光が、見る人の心をそっと溶きほぐしてくれるようですね。
SAKURAvillage 編集局
http://sakuravillage.jp/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羅斯服一段 寧波街口建物鷹架倒塌




frown 表情符號


[訊息通報]

針對羅斯服一段 寧波街口,靠西向東路邊有建物鷹架倒塌,波及15輛機車,目前無人傷亡,羅斯福路西向東全線封閉、東向西封閉兩車道。消防局、警方都到場處理,正在清查建物公司到場處理。

本府蘇秘書長裁示由薛副秘書長統整,請警局,交通局儘速處理鷹架倒塌影響交通問題,必要工程協助,請工務局協助。


薛副秘書長指示:請交通局、勞檢處、警察局(交通大隊)、工務局、建管處共同派員至現場會勘處理,並請都發局主政後回報。

賴香伶局長: 上午羅斯福路寧波西街施工架倒塌,本局勞檢處已派員前往檢查

警察局長邱豐光:現場由中正第二分局黃副分局長、交通組長丶所長帶分局警力 50名及交通大隊14名,計64名警力疏導交通,維護現場安全。

建管處報告:該大樓前因外牆瓷磚剝落,被建管處要求修繕。大樓管委會於是委託建築師及營造廠申請搭設鷹架,合法申報開工在案。倒塌乙事依建築法63、89條罰營造廠9萬元並勒令停工。

照片由台北市政府提供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香港季節性流感病毒甲型H3N2(瑞士型)出現抗原飄移,一周殺21人

流感H3N2病毒飄移
一周殺21人

【本報訊】季節性流感病毒甲型H3N2(瑞士型)出現抗原飄移,並在本港大爆發,一周內二十一名成年人死於流感,並新增三十三宗須深切治療的嚴重個案,有患者併發心臟病至情況急轉直下,或因呼吸困難需要使用人工心肺保命。流感病人急增也逼爆公立醫院,內科及急症室是重災區,傳染病科醫生估計農曆年前後是爆發的高峯期。記者:鍾麗霞 梁麗兒
瑞士型流感病毒在北半球肆虐,在元旦假期後殺入本港,本月二日起衞生防護中心與公私營醫院合作重啟嚴重流感監察,截至本月十四日,錄得三十七宗須深切治療嚴重病例,當中十人死亡,但到本月二十一日,須深切治療的嚴重病例急升至七十宗,死亡人數達三十一人,即一周內增加二十一宗死亡個案。死於流感病人中,最年輕為一名四十五歲男士,餘下死者由五十五歲至一百歲。病毒分析化驗顯示,嚴重流感個案超過九成(六十六宗)為感染甲型H3N2病毒。

逼爆醫院內科病房

社區監察的數據顯示,本月首周私家醫生每千宗求診個案中,有三十九點五宗是流感,至上周急升至五十七點九宗,公立普通科門診也由五點三宗升至七點二宗。院舍爆發更倍增,由月初一周內八宗涉及五十三人,增至上周四十一宗涉及二百四十三人。衞生防護中心近日在社區發現的流感病毒數量比率上升,由聖誕假期後一周佔呼吸道樣本9.22%上升至上周佔29.03%。
據了解,港島區一間「龍頭」醫院多個內科病房近期嚴重逼爆,過去兩周入院的流感病人比之前增加五至六成,主要為長者,並有較多嚴重個案要轉送深切治療部,例如因呼吸困難需要儀器協助呼吸,包括靠「人工心肺」(ECMO)保命,也有流感病人因低血壓要「打強心針」。因內科病房爆滿,醫院要借調其他病房,例如將病情穩定的流感病人,轉往婦科、骨科等病房。為應付流感高𥧌期,有公院醫生自願減少休假返工,舒緩病房沉重工作量。

農曆年前後爆發高峯

醫管局資料顯示,本周一公立醫院內科病房入住率平均高達115%,同日十四間公院急症室,每間平均有七千四百二十八人求診,比平日約五千八百人增加逾兩成。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控制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本港正處於流感嚴重爆發,以他工作的瑪麗醫院為例,每日有約二百名入院病人須進行流感病毒檢測,估計到農曆年前後嚴重流感個案仍會上升,由於今季應用的流感疫苗保護力低,尤其對長者或長期病患者的保護性隨時在10%或以下,故這類人士染病後是情況嚴重或死亡的高危族。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代表曾德賢醫生形容,「咁短時間有咁多人因為流感死亡,都算係比較高嘅紀錄,預計流感仍然有上升趨勢」。臨床上也見今年有較多流感病人入院,主要為年紀大人士,同時嚴重病人也較過往多。
曾德賢指出礙於世界衞生組織「估錯針」,令不少人即使已打流感疫苗也中招。至於瑞士型病毒是否特別厲害,他認為要待進一步研究,如透過基因分析,可評估病毒的複製情況,若可於短時間內複製大量病毒,可以有很大傳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