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葉克膜「ECMO」吃垮健保?

蘋論:吃垮健保 2011年 04月18日 台大公衛學院的葉克膜急救權威柯文哲醫師說,生命末期的病人進行無效治療的花費龐大,正在吃垮健保大餅。他指出,使用葉克膜平均每救活一個病人花費近500萬元,去年台灣光是葉克膜耗材花費就高達億元,還不包括醫師費、藥材費和其他費用。


加強臨終倫理教育 家屬害怕不孝的罪名及良心壓力;醫師擔 憂遭家屬控告和醫療糾紛,明知救不活,也全力卯上,於是健保損失很重,家屬經濟耗盡,身心俱疲,病人插管硬治,生不如死,形成3輸的後果。趙可式博士提倡 安寧病房的臨終醫學觀念,仍沒受到民間和醫師的重視。希望醫院對社會多做這類文宣,醫學院也加強臨終倫理的教育,讓病人在安詳、舒適、自然的情況下,在自己家中度完人生最後的時刻。死在家中是人類上百萬年來最自然舒適的結束方式,而不是渾身插管死在陌生的醫院裡。





葉克膜
「葉克膜」並不是醫師名字,而是一套冷冰冰的醫療儀器,全名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中文翻譯為「體外膜氧合」,又名「體外維生系統」,英文縮寫「ECMO」,直接音譯就是「葉克膜」。

葉 克膜是一種體外循環的醫療輔助器,也就是人工心臟和人工肺臟的組合體。適合用於心臟手術後心衰竭、急性心肌炎、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呼 吸窘迫症等急重症病患為主。但癌症末期、惡性腫瘤、後天免疫缺乏症,或合併多器官衰竭的病人並不適用。因為葉克膜裝機後,關鍵在於讓心、肺臟可以部分或完 全休息,降低心臟負荷,靜待心肺功能自行修復,或器官移植的機會。換言之,「葉克膜」只能維持住病患生命跡象,等病情有起色時,不需依賴「葉克膜」維持, 即可予以拔除,但無法治癒疾病。

1972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勞勃巴列(Robert H.Bartlett)是全球第一個使用葉克膜的醫師。台灣雖遲至1994年才跟進,至今也迅速累積上千名案例,高居全球第二。由於台灣的操作技術自成體 系,研發出不少臨床專業的療法,勞勃巴列也曾特地來台交換心得。

葉克膜一炮而紅後,更多家屬要求醫院裝置葉克膜為親人救命,而技術已超越國 際水準的台灣,成功存活率也只占三、四成。由此可見葉克膜並非萬能,儘管其「任勞任怨」,仍有其侷限性。雖有裝機長達半年的案例,但不可否認,裝機時間愈 長,出現併發症機率愈高,癒後也愈不利;甚至有併發氣胸、血栓等風險,不少急重症病患裝機後宣告不治,仍占多數比例。

葉克膜常使用在急救、搶救生命這種時間限制下,往往醫療團隊在一瞬間得決定裝機與否,葉克膜就像在「扮演上帝的角色」,而醫療團隊就像是「向上帝買時間」 、 「與死神拔河」,為醫療團隊爭取更多時間,作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台 大醫院外科醫師柯文哲表示:「該不該裝葉克膜?目前仍很兩難。」因此,台灣健保制度定義出葉克膜裝機原則,就是評估個案心肺功能需為可恢復者,或是「急性 心肺衰竭」的急重症病患,暫時取代其心、肺功能而爭取搶救時間者,優先裝機;反之,若已確立病情屬不可恢復、即使裝機後仍無法存活,或將來不適合接受心肺 移植者,即不適予裝機。

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劉光益表示:「葉克膜裝機後,心肺功能什麼時候會恢復?如同爬山,要爬上去才看得到!能 否完全恢復?任誰也不敢保證。」所以,與其說葉克膜是「高科技」,還不如說是「高經濟」,健保承擔了費用支出,才使台灣人民有機會使用這種昂貴的醫療儀 器。本院心臟血管外科成立發展已屆三年,開心手術已達百台以上,心臟輔助裝置如葉克膜,治療水準亦相對進步。未來可能要再做科學性探討與分析,評估哪些病 人有用或沒用,進而予ECMO知識標準化、明文化,以造福更多急性心肺衰竭的病人,重獲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