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Saying 'No'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反Monsanto公司







Agriculture

Saying 'No'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st weekend, protesters rallied agains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 and in particular, against seed giant Monsanto.
Dominic Titus, 30, saw the call for global protests against Monsanto's practices on a social network: "It all started on Facebook," he remembers. Titus had experience in organizing demonstrations, so he agreed to help organize the protest against Monsanto in Munich. Some 300 people in the Bavarian capital joined the global "March against Monsanto."
"US activists came up with the idea," Titus told DW, but in the end it was a miscellaneous bunch of people who ended up joining in - news reports said there were tens of thousands in hundreds of cities. Exact numbers are hard to come by - the activists said that more than two million protesters marched across the globe on Saturday. In the US, Argentina, the Netherlands, Australi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y carried banners saying "Monsanto kills" and "Save biodiversity."
Sweeping accusations
Protesting Monsanto in New York REUTERS/Eduardo Munoz ( Monsanto was the focus of demonstr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Demonstrators accuse the company of trying to establish a monopoly on food with it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which force farmers into dependency. To that end, they say, the company has close ties to politics and science. It tries to take out patents on life itself, they say, and endangers consumer health; in the end, it doesn't act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Genetic engineering is safe," counters Ursula Lüttmer of Monsanto Germany, pointing to numerous studies to that effect. The people who demonstrated over the weekend did not have all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form a big picture, they only "listen selectively," Lüttmer told DW. Monsanto focuses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at is able to increase production, preserve resources and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and she denies that there's any evidence of disadvantages for humans, animals or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use of Monsanto'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or GMOs. "A certain mainstream opinion has been set in motion," Lüttmer argues. "We are forced to explain over and over again how much progress the technology has made."
Greenpeace Germany welcomed the protests - but did not participate. It was too much of a "broadside" without a clear focus, says Stephanie Töwe, Greenpeace's expert on genetic engineering. Titus accepts the criticism, and says protesters did not want to confine the demonstration to the one company: "'March against Monsanto' was only the global slogan," he says. In Munich they included other international concerns including Bayer, BASF, KWS and Syngenta. They wanted to be sure that the other companies would not let Monsanto take the attacks, while they continued with their projects undisturbed.
Influential global corporation
A bag containing 'MON 810',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ERIC CABANIS/AFP/Getty Images) Monsanto's MON 810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is used around the world
Monsanto stands for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like no other corporation. Worldwide, the US-based company is considered the largest trader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Monsanto buys up other seed companies, growing constantly into what critics already label a virtual monopoly. Founded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Monsanto has branch offices in more than 60 countries. For some time, it's been focusing on agriculture, selling seeds and the accompanying herbicides.
Just a few years ago, Monsanto was almost unknown, Töwe says. But then protests cropped up everywhere, including in the US, where the company is based. "Today, the name has almost become an insult. Farmers, beekeepers, church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re keeping a close eye on the corporation."
Plant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 even for tests - is prohibited in Germany. Only two products - Monsanto's MON 810 corn and the Amflora potato of the German company BASF - are licensed to be grown in Europe. There's not much acreage under GMO crops, at least compared to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Protecting profits
At first, many US farmers were thrilled by the economic success Monsanto promised.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and matching chemicals ensured large harvests with little effort. The drawback was that every year, the farmers were forced to buy seeds to grow the next crop - Monsanto regards replicating the seeds as infringing on its patent. Another drawback, Töwe says, is a massive increase in resistance: pests and weeds are on the rise, making new pesticides necessary.
Töwe notes the use of pesticides has surged over the past years in the US, as well as in Argentina and Brazil, where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 and corn are grown. As a result, the seed company is designing new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that can withstand even larger amounts of chemicals, in what Töwe describes as a perverted" cycle. "Plants like that need to be tested on animals like drugs," Töwe warns. "There are enough plants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bred that do not need that kind of testing."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少吃加工品。

小心隱形的食品添加物


2008-10-08 天下雜誌 407期 作者:盧昭燕

毒澱粉事件愈演愈烈。然而,你是否知道,有更多產品所含的食品添加物,也是你我的健康殺手?本文從2008年的毒奶事件談起,告訴你如何避免吃下有毒的食品添加物。
量販店裡,一位婦女帶著兩歲的孩童徘徊於奶粉專區前,遲疑許久,還是不知道要買哪罐奶粉,「連常買給小朋友吃的餅乾,我都不知道要不要買了。」
從奶粉、奶精、濃湯、餅乾到巧克力,三聚氰胺成為消費者張開眼就要面對的不安與疑惑:今天又有哪種食物、哪家廠商被發現污染?送入口的食物裡,又有多少含有不該存在的成分?
三聚氰胺被添加在食物中,增加蛋白質檢測出的含量;實際上,它根本就不該加入食品中,更無法被稱為「食品添加物」。然而,有更多加工食品,含有對健康無益的食品添加物,成為隱藏在你我周圍的另一種健康殺手。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企劃室主任簡相堂解釋,使用食品添加物,能達到著色、防腐、漂白、或營養等目的,現代食物中幾乎難以避免有食品添加物。無法避免外食的忙碌現代人,因此更難細究每一份入口的食物中,有多少是含有合法但過量有害的添加物。
儘管現實生活裡食品添加物不可避免,卻有一定的添加量與規範。專家提醒,多一分留意,還是能多一分健康。

隱形的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可分為天然與合成兩種。天然的如糖、鹽;合成的則如亞硫酸鹽等化學物質。部份食物內的添加物,恐怕一般消費者都很難察覺,但攝取過量,卻不益於身體健康。
蜜餞(鹽)。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兼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解釋,一般人常以為甜滋滋的蜜餞含糖精量高,其實為了脫水,蜜餞裡含了大量的鹽份,一不小心鹽份就會攝取過多。

金針與蝦米等(亞硫酸鹽)。亞硫酸鹽具有漂白功能,許多業者為了增加賣相、促進銷售,使用亞硫酸鹽,但易殘留過量的二氧化硫,引發過敏、氣喘。

飲料與冰棒等(食用色素)。飲料、冰棒裡常見的食用色素黃色四號、五號、紅色六號、四十號,孩童吃了容易興奮。「小孩子一天喝兩瓶飲料的量,就很容易過動了,」林杰樑說。

瓜子與醬菜等(糖精、甜精)。常用的瓜子和醬菜為了增加甜度,會摻加人工甘味劑,如糖精、甜精,雖然合法,但是動物實驗顯示,會導致膀胱癌。
豆干與素雞等(雙氧水)。製作豆腐、豆乾或素雞時,會使用俗稱雙氧水的過氧化氫殺菌,但法律規定不得殘留,清除不當的話,吃多了會引起頭痛、嘔吐。

掌握食品安全守則
如果食品添加物不可避免,怎樣才能吃得更健康?

留心食品添加物資訊。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網頁可查詢食物中常見的添加物,及適當含量。
(查詢網址:http://food.doh.gov.tw/Chinese/Ruler/ingrdient_standard.asp?idcategory=128)。


購買食品,比價之外,還要比產品擺設、包裝、食品成分標示和產地。如果包裝上面標示必須密封或是冷藏,使用防腐劑的機率就會比常溫保存的食品小。
選購有品牌知名度的食品。簡相堂分析,很難保證有絕對安全的食品,但是相較來說知名企業較可靠。
少吃加工品。建議食用食物最原先的狀態,例如能吃一整條魚,就少吃魚丸。
「食品添加物不是罪惡,誤用或濫用才是禍源,」曾大陸三鹿奶粉事件的簡相堂,如此提醒。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Real Food:What to Eat and Why

妙不可言: 2008年的書

真食物,才是最安全的食物 


2008-10-08 天下雜誌 407期

一個農夫市集號召者的親身經驗,告訴你回歸老祖宗的傳統美食法,能帶來真正的健康。
最近毒奶事件引起社會大眾驚慌,許多人開始謝絕奶製品,也有些人不再喝牛奶,改喝豆漿。這使得一個長期以來的爭議再度浮現:到底該不該喝牛奶?牛奶是滋補聖品還是毒藥?
答 案是:看是哪一種奶!這次毒奶事件正好凸顯出好奶和壞奶的巨大差別。紐約綠市集創辦人普朗克(Nina Planck)在《真食物的奧祕》一書中指出,我們老祖宗喝的牛奶取自吃牧草的牛,沒有合成荷爾蒙和抗生素,是美味、滋養、撫慰人心的完美食物。聖經中有 多處提及奶,「流奶與蜜之地」代表恩典、財富,與精神上的祝福。
但乳牛場工業化之後,乳牛不再吃草,而被餵食穀物飼料,並被施以生長荷爾蒙及抗生素。擁擠的牛舍也可能使牛奶受到污染,帶有細菌。更甚者,還有黑心商人在牛奶裡添加有毒化學物質,企圖魚目混珠,危害消費者,就更令人髮指了
「假食物」才是健康殺手
在健康方面,也有人說牛奶滿載脂肪及膽固醇,是健康殺手,會導致心臟病,最好不要喝。
普朗克在此書中,卻要為「真食物」請命。

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黑心食品之外,許多工業化大量生產、號稱低脂低卡、又添加許多合成維生素的食品,其實都是「假食物」,也才是真正 的健康殺手。反之,循自然古法生產的在地、當季的食物,才是「真食物」。雖然它們有時看起來脂肪和熱量很高,卻實在是讓人類保持健康的必備要素。真牛奶就 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牛奶中的脂肪,使身體可以消化吸收奶中的蛋白質與鈣質;牛奶中的飽和脂肪,則可以快速燃燒,提供熱量。牛奶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包括與皮膚和眼睛健康有關的維生素A、與骨骼和牙齒生長有關的維生素D、與紅血球和神經及消化系統有關的維生素B等。
那麼,牛奶中的飽和脂肪是否會增加膽固醇、導致心臟病?喝脫脂奶是否比較健康?
普朗克說,她從來不喝脫脂牛奶,除了風味太差之外,更因為牛奶脂肪被抽除後,維生素A和D也就沒有了。為了符合法律規定,人們會把合成的維生素A和D再加到脫脂牛奶中,但這兩樣元素添加過量便會產生毒性。這樣加工後的產品,既不好喝又沒有營養,已經是「假食物」了。
為了解像全脂牛奶這樣好吃又營養的真食物,是否會因為飽和脂肪太多而帶來健康負荷,普朗克做了許多研究,發現許多證據顯示,有些民族 (如馬塞族牧羊人)的傳統飲食富含全脂奶與奶油,卻很少有心臟病。普朗克也有類似的經驗,她從小在自家農場長大,全家除了吃大量蔬菜之外,也經常吃奶油料 理的牛排、培根、煎蛋等傳統美食,但全家都很纖瘦而健康。
普朗克進一步發現,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並不是傳統美食中的飽和脂肪,而是「假食物」中大量的糖類和精煉的蔬菜油以及反式脂肪,提高了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牛肉和奶油所含脂肪大多是飽和脂肪酸,分子比較穩定,不易被氫化(椰子油也富含飽和脂肪)。橄欖油多數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豆油或玉米油則主要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脆弱的不飽和脂肪酸受熱易遭破壞或氧化,壞掉的脂肪酸稱為酸敗油,會導致癌症與動脈粥狀硬化。
低脂風讓人吃下更多脂肪
事實上,在近年來的低脂風潮下,人們反而吃進更多脂肪,因為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普遍存在於點心、餅乾和其他加工食品中的多元不飽和蔬菜油。在這樣的飲 食習慣下,現代人的飲食含有極高量的Omega-6脂肪酸,身體會因此製造出大量類荷爾蒙二十酸(eicosanoids),它會影響代謝、發炎、免疫、 生育、情緒等等。所以,現今的各種文明病,都是我們吃了太多工業化「假食物」的結果。
從假牛奶的教訓中,我們發現,確保健康之道,就是慎選食物的來源。向老祖宗學習,用自然古法生產、烹調食物。享受「真食物」的美好,向精煉和加工食品說「不」。書名:

《真食物的奧秘─讓你找回健康的完美食物》(Real Food:What to Eat and Why)
作者:妮娜.普朗克(Nina Planck)
譯者:顧景怡
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9月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毒澱粉溯源//協奇買工業原料 蓄意添加

毒澱粉溯源//協奇買工業原料 蓄意添加

高雄衛生局人員查封協奇製粉在高雄的另家食品商行1645公斤原料。 (記者楊菁菁攝)
〔記 者楊菁菁、方志賢、劉力仁、張慧雯、孟慶慈、黃文鍠/綜合報導〕台南協奇製粉工廠違法添加順丁烯二酸,來源之一曝光。立委趙天麟昨日檢舉聯成石化和台南市和美工業原料行是上游,地方衛生單位初步調查無誤。高市衛生官員認為,順丁烯二酸只是一般的化學品,不是管制品,上游化工廠、工業原料都沒違法,重點在於 協奇蓄意添加以增加口感,造成下游食品業者一連串受波及。
衛署︰3天內清查流向
趙天麟在立院指出,衛生署只要詳查聯成、和美的出貨紀錄,即可掌握不肖業者動態。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承諾,三天之內清查相關產品流向。
聯成︰和美是客戶之一
高市衛生局隨即前往林園聯成石化查察,業者說明九十九年停產順丁烯二酸,改由信昌化工製造生產。該包裝袋上清楚寫著「僅用於工業用途,非用於人類食品及動物飼料添加劑及原料」警語。聯成石化發言人朱明光補充說明,聯成代銷,和美工業原料行的確是客戶之一。
順丁烯二酸並非管制品
和美工業原料行是台南市老字號的原料行,販賣各種未列管的化工原料。業者表示,販售聯成的順丁烯二酸都是原包裝販售,沒有再加工分裝。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和美為合法業者,順丁烯二酸也非管制品。
高雄協奇移送檢調
高雄衛生局調查,聯成從一○一年一月至今,供應約八公噸原料給和美,經由和美送到台南協奇,但數量待查。高雄協奇企業行則是產品販售點之一,已將其移請地檢署偵辦。
據 查,問題可能就出在協奇向和美購買後,蓄意添加在產品中。高市衛生局食品衛生科長謝秀琪指出,高雄長勝食品因購買協奇澱粉製作魚丸、黑輪,被檢測出有順丁 烯二酸,協奇在台南的工廠也被查出有違法添加事實,但衛生局有意回推協奇出貨紀錄,業者配合度低,該局只好委請檢調單位出馬。
紅馬牌疑超標更多
長 勝退回所有協奇進料,改向佳昌食品及豐裕粉業進料,衛生局審慎起見,五月十四、十六日分別前往這兩家採樣,採樣報告尚未出爐,趙天麟昨天直指高雄豐裕粉業 出產的「紅馬牌澱粉」順丁烯二酸超標更嚴重,其原料是從越南澱粉供應商翁姓老闆取得,翁老闆也提供原料給問題廠商之一的怡和澱粉公司。豐裕蘇姓老闆回應表 示,該公司自行採樣送驗,未檢出順丁烯二酸。
怡和澱粉昨天由台北市衛生局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開罰六萬元。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處長邱秀儀表示,目前掌握該公司下游廠商建美食品公司及東朋食品公司,已回收封存共計一萬兩千多公斤成品。
榮總毒物科醫生鄧昭芳表示,雖然添加工業用順丁烯二酸在食品中不合法,所幸毒性並不高,他建議習慣吃粉圓、粄條等食品者,不妨到醫院檢查腎功能,其他民眾不用恐慌。
工業澱粉順丁烯二酸流向
信昌化工(製造)

聯成石化(代銷)

台南市和美工業原料行

協奇製粉廠(疑惡意添加)

中下游食品行
整理:記者楊菁菁、方志賢、劉力仁

《綠色魔法學校》

〔中央社〕打造「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榮獲日本空調衛生工學會頒發「亞洲國際獎」,成為台灣首位獲獎者。

成大今天表示,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由林憲德打造,是全台第一座零碳建築,已獲得台灣和美國綠建築標章認證。

「綠色魔法學校」今年也被英國專書評為「世界最綠建築」,日本建築設備技術者協會更認為是世界「零能建築」中最具學術成果及最美的建築。

成大說,日本空調衛生工學會成立於1917年,會員人數1萬7000多人,「亞洲國際獎」主要是表揚對空調衛生工程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亞洲人士。


綠色魔法學校在台南成大@ 凝想寧望:: 隨意窩Xuite日誌

blog.xuite.net/nell.ning/blog/43200021-綠色魔法學校在台南成大
某日不經意的路過小東路(因為要去火車站後站咩!)發現路旁有一艘船 沒錯,就是這一艘,我問我旁邊的台南人說:這裡以前就是這樣嗎?我記得以前這裡好像是一 ...

綠色魔法學校--國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綠色魔法學校:傻瓜兵團打造零碳綠建築

綠色魔法學校:傻瓜兵團打造零碳綠建築


  ◎ 最平凡的造價、科學實證精神、本土綠建材、節能65%、節水50%、
  碳足跡減少52%的世界級零碳綠建築。
  ◎ 全球第一座針對亞熱帶氣候設計的「綠色魔法學校」。
  ◎ 由台灣一群想拯救地球的綠建築兵團,以無限愛心打造。

  本書介紹的「綠色魔法學校」,使用便宜、自然、本土的技術與材料,締造全球最高節能水準,堪稱當前最值得推廣的亞熱帶綠建築典範。
  更重要的是,如此高品質的綠建築,造價經濟實惠,非常適合落實到城市或鄉野的每棟建築,充分證明環保不必花大錢。
  這座世界第一的「亞熱帶綠建築教育中心」,由台達電子鄭崇華董事長促成、綠建築大師林憲德教授全程設計監造,並延攬了一群對建築的光、熱、風等學有專精的頂尖研究團隊,以及來自台灣四面八方的企業綠達人,將百種以上的綠觀念、綠技術、綠建材等許多綠色創舉完美地呈現。
  更希望藉此無私的提供每位參觀者取材分享,共同散播綠建築的正確觀念、實現綠建築、綠城市的美好願景。
本書特色
  1.破除綠建築標榜取法歐美的的迷思:   建築產業是人類文明的必要之惡,綠建築的推廣正是要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然而,位在濕熱氣候的台灣,居住者所需要的綠建築,絕對和溫帶歐美國家不一樣,不 會是閃閃發亮的玻璃帷幕、浪費能源的高科技管理形式,更不迷信昂貴的綠色科技,更不鼓勵盲目的綠色建材採購……。也就是說,綠建築必須因地置宜,而且環保 又便宜。
  2.一座符合熱濕氣候的綠建築取法典範:  「綠色魔法學校」是一座充分展現亞洲 的儉樸生活哲學、熱濕型氣候的綠建築造型,開口適中、自然通風、遮陽又遮雨、樸實無華……,不但保有先進的全球建築觀,同時善用本土特色、本土技術、本土 氣候、本土建材的優勢來發展建築產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樣高品質的綠建築,造價是最經濟實惠的,證明綠建築不必花大錢,可推廣且落實到每棟建築。
  3.堅持台灣建造,百分百綠建材:   「綠色魔法學校」從水泥、石材、玻璃、油漆、地毯、電線、鋼板到空調設備等由裡到外,都是來自國內最高水準的的綠色產品或綠色科技,打造全球最高品質的 綠建築經典大作。也就是說,等於是台灣綠建材發展至今的成果大展,也是全台綠色商品的展示空間,將有助於營建產業、甚至一般人善用的這些綠設計、綠建材、 綠點子,融入成為一般住商大樓或是居家裝修之中。
  4.從觀念、技術到建材等一氣呵成的經典案例:   作者林憲德教授堪稱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綠建築研究者,對於建築省能、綠色建築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更是「綠色魔法學校」經典綠建築的設計監造者,在書中 他毫不保留地分享是如何以科學實證的精神,將綠建築的理念、技術及建材一氣呵成,完整落實到建築物之中的實踐過程,讓有綠建築粗淺概念的人、讓想運用綠建 材的實踐者,甚至是有志打造綠建築的追隨者,可以更了解且不必自行摸索,反而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蓋出更人性、更自然的綠建築。
作者簡介
林憲德
  學歷: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
   主要經歷: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六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六次法制化工作(1995~2009);六 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1998~2009);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構完成基本型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BC、生態社區評估 系統EEWH-EC、綠色工廠評估系統EEWH-GF、綠建築更新評估系統EEWH-RN等完整的綠建築政策體系。
  建築設計案例:嘉義市228紀念館(內政部優良綠建築獎)、嘉義市射日塔及忠烈祠、台達電子南科廠(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榮獲美國LEED白金級綠建築標章與台灣最高鑽石級綠建築標章雙認證)等。
  相關著作:《建築風土與節能設計》、《城鄉生態》、《綠色建築》、《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我愛綠建築》、《光害》、《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綠建築84技術》、《綠色魔法學校》等。

【推薦序】
不只是標竿綠建築,更是環保的示範教育基地  鄭崇華
打造零碳綠建築,共創低碳好環境  柳中明

【作者序】
誠實面對真相,找回人與自然相處之路   林憲德
第一章 拯救地球的環保教育基地「最賺」的一場演講
崇尚自然,才是綠建築的根本
贏得鑽石級的綠建築,造價並不貴
全球第一座亞熱帶綠建築教育中心
拯救地球的傻瓜兵團
「綠色魔法學校」的承諾
【綠知識小百科】
「綠建築標章」與「EEWH系統」
【通風綠點子】
會呼吸的地下停車場
【綠建築.綠觀念】小索引
第二章 「綠色魔法學校」啟航!史無前例的建築科學研究
徵求「綠色科技伙伴」來認捐
打造最高品質的諾亞方舟
「亞熱帶綠建築博物館」的藝術饗宴
以「平價綠建築」自許,推廣環保觀念
諾亞方舟大壁畫,記取八八水災教訓
「逸仙艦」的絞纜器,見證歷史滄桑
航空母艦探照燈相挺,光明就在不遠處
【綠知識小百科】什麼是流體動力學分析?
世界綠建築評估系統的發展概況
「內畫鼻煙壺」表現綜合藝術之美
原住民工藝家齊心推廣在地文化
【綠建築.綠觀念】小索引
第三章 四倍數的節能魔法必展現傲人的環境效益
魔法一:不花一毛錢,減少空調設備四成
魔法二:不花一毛錢,照明節能省四成
魔法三:少用大玻璃,多用遮陽
魔法四:「吊扇」便宜又有效,空調節能76%
魔法五:最精采的「灶窯通風」設計
節能與舒適兼具的智慧型通風設計
世界第一節能
碳足跡減少52%,源頭減量勝於末端控制
邁向「零碳建築」
「真愛」才可以救地球
【綠知識小百科】
綠建築的耐久化設計
包浩斯的影響力
【節能綠點子】
照明節能,首重光源效率
省電又不傷害眼睛的冷陰極管
掌握人體舒適度,空調節能大
用電強度EUI,衡量節能指標
【綠技術.綠建材應用】小索引
第四章 自然美的生物多樣性設計「諾亞花園」的鎮館之寶——百年金龜樹
打造野生森林與亞熱帶雨林
生態水池與自然農園
水循環設計,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生態教育示範的野生花園
屋頂花園節水的秘密
可開坦克車的透水鋪面
讓蚯蚓活躍在道路下
營造生物多樣性花園
【綠知識小百科】
何謂「都市熱島效應」?
【生態綠點子】
「濃縮自然」,復育多樣性生物
節水又節能的「雨撲滿」
【綠技術.綠建材應用】小索引
第五章 綠建築傻瓜兵團學術界「顏回」、流體力學鬼才——周榮華教授
發明神奇的JW生態工法——泥水匠陳瑞文
讓淤泥再生的傻小子——周宗毅
捐1%給地球的葉清來總經理
化腐朽為神奇,吳同發的廢輪胎世界
「備長炭」達人陳秋雄
志工兵團即時成軍
【生態綠點子】
「自然農法」讓土地發揮本來的力量
會淨化空氣的JW生態工法
【通風綠點子】
通風又防雨的通風塔設計
【健康綠點子】
「備長炭」有益健康
【綠技術.綠建材應用】小索引
第六章 綠色建材百分百
建築產業的環境破壞
由骨骼肌肉到神經系統,都是綠色建材
室內污染,看不見的殺手
百分百綠色建材,健康看得見
台灣玉之父——廖學誠教授
為健康加分的台灣好石材
台灣製造,減少碳足跡
【建材綠點子】
全世界爭相拓展「綠色建材」
【減碳綠點子】
從生活中,減少「碳足跡」!
【綠技術.綠建材應用】小索引
第七章 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馬爾地夫的海底內閣會議
長毛象見證地球暖化
一生當一次傻瓜
【附錄】綠建材一覽
——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建材
【編輯後記】
「綠色魔法學校」的6大綠色創舉

推薦序1
不只是標竿綠建築,更是環保的示範教育基地
   我與本書的作者林憲德教授在2003年相識,在那 之前,我對綠建築已有初步的概念,知道林教授是台灣綠建築指標EEWH的制定者,也是位充滿行動力的建築師之後,我們的合作便從台達電子在台南的新建廠房 開始。在林教授的巧手設計之下,台達電子南科廠完全依照綠建築工法興建,節能效果高達31%,節水效果更達50%,2006年即為國內第一座獲得黃金級標 章的廠辦建築,2009年則再升級為「鑽石級」標章,引起各界對綠建築的興趣,前來觀摩的訪客絡繹不絕。這樣的結果真是讓我始料未及。我和林教授都覺得綠 建築不僅要節能節水,而且要舒適健康,因此希望再建一棟更理想的綠建築讓民眾參觀了解其好處而普及,實在是件有意義的事。正因如此,2007年我捐資協助 母校成功大學興建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便由林教授負責設計,成就了今日的「綠色魔法學校」。
  在大樓施工期間,林憲德教授曾帶 我參 觀工地。我記得當時參觀施工中的國際會議廳,一踏進去便覺得那裡特別涼爽,與一般不開空調時特別悶熱、開了空調又必須披上外套的展演廳很不一樣。林教授向 我詳細解說他如何利用古老的「灶窯通風」觀念,打造幾乎不需要開空調又舒適的國際會議廳,而且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即可做到。我非常佩服林教授領導的研究團 隊,為了證明節能效果,他們動員四位教授與十二位博碩士生,做實驗、寫論文,創造出史無前例的研究型設計案例,演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節能減碳魔法。綠建築的 背後其實奠基著深厚的研究基礎,這個團隊真是幕後的大功臣。「綠色魔法學校」在尚未完工之前就名聞遐邇,連探索(Discovery)頻道都趕在完工前就 來拍紀錄片,充分達到教育的效果。
  今天人類的各項活動,不應該因循故態,我們要不斷地創新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打造一個人類與自然生態 和 諧共存的環境,林教授在書中形容我是一個「彩色的環保理想主義者」,其實做一個企業經營者,其努力不應只追求利潤及股東的利益,我們要善盡企業公民的社會 責任。個人捐助興建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不只是綠建築的實踐,更是一座環保的示範教育基地。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傻瓜兵團」加入拯救地球行 動,相信聰明的人類,一定能不斷做出各種解決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的方案,共創美好的明天。
  台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 鄭崇華
推薦序2
打造零碳綠建築,共創低碳好環境
  「零碳建築」的概念,在國外已推動多年,即使是在中國,也有代表性建築。我國的生態、環境、建築、電機等領域,長期都是各領風騷,但是跨領域間的合作,以促成真正零碳建築的形成,實有待有心人士的努力。
  林憲德教授以建築領域的專業,來引導台灣在「零碳建築」方面的努力,值得佩服。未來的建築,將在抑制能耗與溫室氣體排放的推力下,不斷演進。「綠色魔法學校」已奠定其標竿地位,其對台灣建築界的影響,將是永遠無法忽略。
   近年來,破紀錄豪大雨不斷在台灣發生,台灣人退無可退,必須在異常的氣象災難中,尋找安身立命的良方。其中,建築設計必須改變,必須像提高防震強度以應 付大地震般,重新設計調整。關鍵就是:建築必須像顆大樹,必須具備儲存豪雨的能力,而非像目前的建築,個個披上了雨衣。
  現階段,豪大雨 時,人人躲在建築中,雨水也確實進不了建築。但在飆速暴雨中,排洪系統跟不上豪雨變遷的速度,結果是洪災處處,人人自危。但若是建築能夠吸納豪雨呢?美國 休士頓市要求:建地內的降雨,在法定限制範圍內,不得流到公共排水溝系統中。相同的規範設計,台灣不知何時才看得到?
  此外,道路設計也 需改變,傳統的排水溝設計必須淘汰。譬如台北市一小時可以排除85毫米降雨的排水系統,已經無法應付時雨量飆破150豪米的豪大雨,但是道路卻可以改變, 可以改變為:整個路面下是條河川,讓雨水宣洩。不過,不需要像日本東京琦玉縣,在高速公路之下興建龐大的地下河道。而是在不增加傳統道路興建費用下,讓每 一條道路都變成一條龐大的排水溝。
  「綠色魔法學校」的正前方鋪面,就具備地下河川的功能。同時,它是四十年不需翻修,真正降低物質消 耗,避免浪費資源與能源。更且,它能降低路面氣溫與吸納汽機車的空氣污染排放,以及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鋪面下的生態系統無限生機。估計若全台灣道路鋪面都 改變,可以吸收10%的汽機車二氧化碳排放,約達300萬噸,相當可觀。
  在此,誠摯推薦這一本共創低碳社會必讀的綠建築新知手冊。
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作者序
誠實面對真相,找回人與自然相處之路
   我想,「綠色魔法學校」應該是一個夠炫的招牌吧!因為大家聽到「魔法學校」,都好奇地想知道它葫蘆裡賣什麼藥?在它完工前,已經有很多小孩子,拉家長進 來要看看雕在牆上的大象、老虎,看著那隻掛在高空上的大瓢蟲,期待牠快爬上葉面上。「綠色魔法學校」顯然已引起熱潮,希望這熱潮是帶領拯救地球行動邁向成 功的第一步。
  說拯救地球,未免太自大了,因為地球只是宇宙滄海之一粟,任憑人類如何粗暴,說什麼環境危機,死的只是人類自己,宇宙依然 運行不已,地球一點也不會停下腳步。只不過,不甘心的是,為何位居文明巔峰的現代人,卻吃不到無毒的食物,喝不到乾淨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連初生嬰 兒的臍帶血中已經含有287種有毒化學物質(2004年美國環境行動團體EWG檢驗)。做為人類,顯然已毫無尊嚴,待在地球只是苟活而已。
   身為現代人,或許已經來不及後悔,不過追求生活上的一點尊嚴,卻是我們唯一可以選擇的行動。但享受慣的人類,還無法承認人類文明可能毀於一旦的真相,鮮 有人情願去做環保的苦行,因此我編造了一個可愛的「綠色魔法學校」故事,把環保苦行裡上了一層甜蜜的糖衣,希望能誘導一些傻瓜加入「綠建築傻瓜兵團」,投 入拯救地球的「阿甘行動」。
  然而,「阿甘行動」需要一股傻勁,但不能是暴虎馮河,也不能自欺欺人。我們必須有認清環境真相的勇氣,才能 產生真正的信念,並化為萬夫莫敵的環保行動。「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的影片,曾讓高爾一炮成名,但高爾本身卻也有「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因為他從不敢告知美 國人:在美國有99%之使用產品與生產原料,在出售六週內就被丟到垃圾堆中,美國才是造成地球環境危機的罪魁。
  儘管人類高喊拯救地球, 但「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卻遮住許多人的眼睛,因為他們不願放棄享受,只寄望於新科技會拯救人類,因而延誤了有效的環保行動。看看哥本哈根會議,各國只顧推 諉責任,毫無有效的拯救地球行動,沒有政府敢採取最有效的「能源稅」、禁止農藥生產或停止武器競賽,卻只見一群覬覦商機的假環保專家,趁火打劫似地大聲倡 導「碳經濟」,做起碳盤查、碳揭露的生意,要求產品做「碳足跡」認證,真不知這種做做樣子的「碳足跡標示」,在馬照跑、舞照跳的貪婪生活下,對環保有何實 質幫助?這就像戈巴契夫所說,人類就像「鐵達尼號」(Titanic)郵輪上的乘客一樣,當郵輪下沈時,只會把椅子從下層甲板往上一層搬,忘了其他有效的 行動。
  我之所以把關於「綠色魔法學校」的設計概念、興建過程、建材選擇等過程寫在書裡,其實是有一種撥亂反正的用心。當今的綠建築,已 成為一種流行時尚,但卻有一股嚴重「不願意面對的真相」,把綠建築當成商機,把綠建築當成太陽能晶片或綠色產品的拼裝車。許多建築雜誌與電視媒體因為商業 利益,對綠色科技只報喜而不報憂,常隱瞞違反環保的事實,並傳播一些不實的綠建築訊息。尤其一些建築大師的名作,只知爭奇鬥豔、奢華浪費,而附會風雅、小 題大作地裝了一些小小的綠色設備,就被媒體渲染成是了不起的綠建築大作,嚴重誤導綠建築的真諦。
  綠建築已被渲染成是昂貴的高科技產物, 但講真話的「綠色魔法學校」卻標榜綠建築應該要更平價、更有效率不可,它以行動證明:不花一毛錢,也可以減少照明耗能四成;引進簡單的古老灶窯原理,就可 節約兩成的空調耗能;辦公室採用傳統的吊扇設計,即可節約空調耗能76%,這些見證正可拆穿那些覬覦綠建築商機的「國王新衣」。我們只要誠實面對環境真 相,發揮道德勇氣,就不會被科技與物慾的魔鬼附身,就可以徹底找回人與自然相處之樂趣。
  瓢蟲、海盜船、諾亞方舟、拿破崙的軍帽……,這 載滿幻想與童話故事的「綠色魔法學校」,不只展現了「平價綠建築」的魔法,也即將啟動一系列愛地球的魔法列車,以培育地球環保的魔法尖兵。我很高興,這次 「綠色魔法學校」徵求志工80人,卻引來200多位傻瓜來報名,未來還有千千萬萬的傻瓜們,即將搭上魔法列車。這群魔法兵團正枕戈待旦,期待這些魔法列車 快快出發,以便趕在大洪水來臨前,護送子孫到達安全之地。
林憲德
本書作者、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內容連載


§內文1

第2章 四倍數的節能魔法

「綠色魔法學校」最引以為傲,就是端出「四倍數」,甚至是「十倍數」的環境效益。一開始,只敢以40%為節能目標,但多次反覆修改後,發現可達到 節能65%、減少碳足跡52%,邁向「零碳」,簡直是世界級的建築奇蹟。這次「平價綠建築」的成就,帶給我們一種啟示,就是「源頭減量勝於末端控制」、 「越自然的技術效益越好」的原理。

必展現傲人的環境效益

取名「綠色魔法學校」,是打響此案的伎倆,因為托「哈利波特」之盛名,就足以吸引媒體的注目,同時也可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在宣傳上很有噱頭。尤其 在2009年,探索(Discovery)頻道選中本案作為報導台灣綠建築發展的代表,持續三個月追蹤拍攝本工程一連串的綠建築實驗研究,並於2010年 3月27日首播,引起國際注目,有日本、馬來西亞與越南的朋友來電說看到此報導,感到十分欽佩。這報導也引來一連串媒體的追逐採訪,這是讓綠建築更平民 化、更生活化的絕招。我希望綠建築是人人看得懂、買得起的一般工藝,而不是一些高不可攀的昂貴科技。

事實上,一般人對綠建築充滿誤解。有人把綠建築當成太陽光電或通訊產業的智慧建築,也有人把綠建築當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閒別墅;有人認為綠建築是更貴的,也有人認為綠建築是高科技的,但這些均非綠建築的正途。

把綠建築聯想成高科技,就是戴維森(Davidson)在《GNP是不能吃的》(You Can’t Eat GNP)一書中,所提當前經濟學與科技理論中妄想「高科技終會拯救人類」的誤謬;而把綠建築當成隱居別墅,只能獨善其身,但缺乏社會正義,不值得鼓勵。

假如我們不認真思考「石油只剩40年、天然氣只剩65年」的真相,根本無法體會人類文明所剩無幾的恐怖,也無法產生正確而有效的環保行動。如今地 球每秒鐘有1人餓死,每分鐘有30公頃的雨林遭到破壞,每小時有1種動物物種滅絕,每天有60種植物物種滅絕,每星期有超出5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 氣,每個月沙漠延展50萬公頃,每年臭氧層變薄1%。

做資源回收、買省電產品或隨手關關燈,只是湊熱鬧的環保行動,根本對抗不了毀滅性的環境危機。「綠色魔法學校」如果端不出「四倍數」,甚至是「十 倍數」的環境效益,也不值得驕傲。「四倍數」就是暢銷書作者懷茲札克(Weizsäcker)所稱「資源減半、效率加倍」的智慧,一直是我念茲在茲的理 想。事實上,「四倍數」的魔法到處存在,只是我們常視而不見。  魔法1:不花一毛錢,減少空調設備四成

「節能」是台灣綠建築EEWH系統四大範疇中最重要範疇,其中「空調節能」通常被認為是最複雜困難之關鍵,但「綠色魔法學校」在此卻有最精采的演 出。現在的建築空調工程,到處存在嚴重超量設計與投資浪費的情形,只要我們發揮工程專業,認真設計把關,可不花一毛錢而減少四成以上的設備量,並減少兩成 以上的耗能量。

以我審查台灣綠建築案件十多年的經驗,發現大部分案例的空調主機均有超量設計四成以上的情形,甚至也有三倍以上超量設計的案例。例如,我服務的建 築系階梯教室,過去採用一台20冷凍噸的往複式空調冰水主機運轉了二十年,最近我把它改成一台5冷凍噸的分離式冷氣機還游刃有餘,可見它超量設計四倍以 上。又如,我曾在嘉義看到一家公立醫院採用了四台大冰水主機,但好幾年來只使用一台運轉,從來沒有使用過第二台,可見其超量設計也是四倍以上。

超量設計的原因,部分是建築規劃不良所引起的,例如建築空間複雜、空調分區不良、系統效率不良;也有因為專業能力不足所引起的,例如對空調負荷預 測、系統設計、監控的經驗不足;但也有些是故意超量設計並從中謀取酬金之現象。事實上,要防止此種浪費並不需要花錢,只要嚴格要求空調熱負荷計算,進行設 計品質把關即可。

我是學空調能源解析出身的人,我剛回國時,非常驚訝於國內的空調設計竟然毫無空調負荷計算,就胡亂進行主機、水泵、風機、風管的設計,難怪有嚴重 超量設計與浪費能源的情形。我的博士生王育忠冷凍空調技師,是一個冷凍空調工程實務經驗二十多年的工程師,他坦白告訴我說:「我們空調業界早期從不做空調 負荷計算,只草率地使用約4坪或5坪一噸粗略計算,來決定空調主機的容量,直到內政部在綠建築標章要求空調負荷計算之後,空調業界才開始認真做空調設 計。」空調業界過去的超量設計,真是不堪回首。

王育忠技師是「綠色魔法學校」空調節能的大功臣,對「崇華廳」與辦公室進行嚴格的空調分區,選用最高效率主機,同時進行動態空調熱負荷解析,並進 行能源節能管理運轉。如此設計,我們至少比過去一般中央空調設計減少了約兩成的設備量,省下不少錢。再加上並沒有採用昂貴的金屬帷幕與低輻射玻璃 (Low-E glass)設計,總共省下約兩成以上的總工程經費。

我們把省下的錢,在空調設備上使用了世界最高效率的直流變頻離心冰水主機(COP=8.0,部分負載性能IPLV=0.43KW/RT)與變頻壓 縮機變冷媒流量空調系統(COP=4.1),同時也加入空調箱變風量系統、冰水泵變水量系統 、二氧化碳濃度外氣量控制系統、全熱交換器系統,以及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王育忠技師所發展的BEMS,可以隨時紀錄、分析、監控所有耗能的動態行 為,是智慧型節能管理的典範。這些高效率機器比一般貴四成,但我們在設計上已省下很多錢可彌補此差額,況且它可節省五成以上的空調耗電量,而且往後幾十年 都能為業主省很多電費。

 

綠色魔法學校:傻瓜兵團打造零碳綠建築

作者:林憲德

出版日期:2010 年12 月 24 日

總計4 頁,第3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0203 04


魔法2:不花一毛錢,照明節能省四成

台灣一般的照明設計常是低效率又超量設計的,非常浪費能源。事實上,選對光源即為照明節能的第一步。例如「綠色魔法學校」周遭的路燈,採用台達電 子捐贈80W的LED路燈,就可以替代250W的傳統水銀燈。但許多人,甚至專業的建築師,連最基本的「光源效率」都搞不懂(見第74頁),其中最荒唐的 認知,誤以為「省電燈泡」是省電的。事實上「省電燈泡」是螢光燈的一種,它只比鎢絲燈泡省一點電而已,比現在大量普及的PL燈、日光燈或T5燈管都耗電, 但許多人卻受「省電燈泡」之騙。

「綠色魔法學校」照明節能的訣竅,在於辦公室採用啟耀光電、銥智監控科技公司捐贈的冷陰極管(CCFL)照明調光控制系統(見第76頁),在「崇 華廳」則採用陶瓷複金屬燈與冷陰極管混用的設計。冷陰極管原來是使用在電視背板的光源,具有高發光效率(接近T5燈管),壽命很長(2.5~3.0萬小 時),三、四年都不必更換燈管。冷陰極管更大的長處在於簡單便宜的調光節能控制系統,可隨室外採光之明暗而無段漸變,並隨照度增減耗電量,可達成過去辦公 建築照明所無法比擬的節能效益,此部分可得到節能20%的成果。

我們在「崇華廳」採用堤維西公司捐贈的陶瓷複金屬燈,是因為它有95%的演色性,可讓色彩真實而鮮艷,同時其優良的反光罩設計使其發熱量很低,現 場施工的專家都感到不可思議。陶瓷複金屬燈原來是超級省電的路燈,其發光效率是一般T8燈管的1.5倍,照明省電約40%,但這種大功率燈具過去很少被用 於室內。我們巧妙地將它配置於「崇華廳」2公尺高的兩側牆上,然後投光於雪白的天花板面,再依靠多次反射而均勻分布於觀眾席。如此一來,天花板完全沒有 燈,可省下不少配線設備,側牆上的燈也很容易更新維修,同時也不會產生刺眼的眩光,可得到超好的視覺舒適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崇華廳」的燈光控制分 為四種控制模式,例如當會場人數不多時,後半部的燈則全部熄滅,讓人不得不移動至前面,以便強制節能,此部分也可得到節能20%的成果。

然而,最大的照明節能對策,還是在於抑制超量設計。一般的照明設計通常沒有嚴謹的照度計算,而有過亮、過多的燈具設計。根據我們的調查,許多辦 公、超商、學校的照明常有1,000lx(勒克斯)以上的照度。我的博士生黃光祐,很巧妙地模擬「綠色魔法學校」的照度與節能效益,把辦公室的照度維持於 500lx,「崇華廳」觀眾席的照度設為300lx,如此一來把原來建築師設計的照明密度減少了三分之一,連同上述調光控制之節能,可得到45%的總照明 節能效益。我們把減少三分之一照明燈具所節省的設備經費,用來支付所有的調光自動控制系統,確實達成「不花一毛錢,照明節能省四成」的目標。

你一定會懷疑說,這麼簡單就可以不花一毛錢,而使空調與照明都節能四成,那過去為何如此荒唐?是的,一點也沒錯,過去常花了大把的冤枉錢,買了又 多、又大、又浪費的設備;或是貪圖便宜或不知情,買了低效率的設備;又或是裝了許多昂貴的控制系統。事實上,過去只是沒有專業把關而已,現在我們有了綠建 築標章的監督,才讓許多妖魔鬼怪現形而已。這種毫無專業把關的設計浪費,不只存在於空調與照明的領域,在建築、結構、材料的設計上也比比皆是,只要我們以 高超的專業良知嚴加把關就可以防止,根本不必多花一毛錢。

 

綠色魔法學校:傻瓜兵團打造零碳綠建築

作者:林憲德

出版日期:2010 年12 月 24 日

總計4 頁,第4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020304


魔法3:少用大玻璃,多用遮陽

綠建築可以是更便宜的,甚至可不多花一毛錢,而收到節約地球資源四成以上的效果。然而,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綠建築是更貴的,因為他們常迷信於一 些中看不中用、昂貴又低效率的高科技產品。例如在此次的「綠色魔法學校」中,許多專家建議採用歐美最流行的雙層帷幕窗(一種中間有通風與遮陽的雙層窗), 或變色玻璃(利用電致變色材料的調光性能以反射太陽輻射)來展現高科技夢想。但我堅持便宜又低科技的技術,絕不接受這種先讓陽光曬在玻璃後,再花錢把熱量 排出去的作法,我們要的是釜底抽薪、源頭減量的智慧。

很多人以為開大窗很好很酷,但英國有一項心理實驗發現:大多數人對20%的開窗率,也就是,窗面積占整體建築立面的20%,已大致心滿意足,對 30%的大開窗已達心理滿足感之最高峰,而30%以上的大開窗對視覺滿足感幾乎毫無貢獻。也就是說,30%以上的開窗只是增加空調能源的浪費,對於視覺眺 望之心理滿足並無助益,許多人以為全開窗之帷幕玻璃設計可提供更好的視覺開放感,恐怕是對人類環境心理的誤解罷了。

大玻璃設計是能源的大殺手,在台灣每增加1%的開窗就增加1%的空調耗電量(見第80頁)。在「綠色魔法學校」,我們先把辦公區外牆開窗率由一般的40%降為25%,光是如此,就可減少15%的空調耗電量。這不但不花錢,還因縮小窗面而省了不少錢,室內採光也非常充足。

遮陽設計是展現亞熱帶建築風格的最佳手法,它可把大量陽光阻擋於外,收到事半功倍的節能效果。「綠色魔法學校」的外遮陽設計既便宜又美麗,尤其它 屋頂的大遮簷設計,形塑了「諾亞方舟」最奇特、最優美的造型,延伸了屋頂花園的展示效果,襯托出感人的生態奇觀。另外,益菱工業公司捐贈了金屬鋁百葉遮陽 板,裝於西向正面的樓梯間,讓內外關係若隱若現,同時兼具通風、防盜功能,展現出輕巧美麗的亞熱帶風貌。

南向一、二樓的展覽室為了取景,雖然做了大落地窗,但它們都位於屋簷與大陽台之下。一樓西南角辦公室與展覽室的大開窗,是唯一有強烈西南日曬困擾之處,承蒙和椿科技公司捐贈了高品質又靜音的電動遮陽百葉窗,解決了眩光、日曬與空調耗能的困擾。

有些外商爭相來找我,希望能捐給「綠色魔法學校」一些高科技的玻璃反射薄膜,以展示其對空調的節能效益,但我們都婉謝說:「我們的玻璃已設計在陰 影下,完全沒有直達輻射熱,不必再讓您破費了。」事實上,我們只用了台灣玻璃公司捐贈的普通膠合清玻璃而已,其價格只相當於雙層帷幕窗或電致變色玻璃的數 十分之一,再加上外遮陽設計之後,其節能效果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豈不就是「四倍數」的魔法嗎?誰說綠建築一定更貴?

魔法4:「吊扇」便宜又有效,節能76%

我們也對「綠色魔法學校」的辦公室空調施以節能魔法,這魔法一點也不花錢,只是做了最基本的自然通風開窗,並引入長期被遺忘的「吊扇」設計而已,這樣就可讓辦公室的全年空調時間減少九成以上。

「吊扇」是既便宜又是有效的消暑工具,過去兩百年來由寒帶芝加哥到熱帶印尼的辦公建築,完全以它來支撐夏日的工作效率,但如今卻被現代人完全遺忘,十分可惜。

在此,我們設定室外氣溫大於31℃時才能啟動空調,在27~31℃時只能使用吊扇通風,在27℃以下則打開窗戶通風即可。事實上,根據過去針對一 般家庭空調習慣的調查,發現台灣人在氣溫低於31℃時根本不會開空調,唯有當氣溫大於32℃時才會陸續啟動家裡的冷氣機,這與公家機關動不動就開空調是不 同的。我們抓住這人性,同時也確認了氣溫31℃加上吹風扇可達成學理上的人體舒適範圍(見第84頁),因此就毅然在所有辦公室的天花板裝上吊扇,並設定室 外氣溫低於31℃時只能開風扇而無法啟動空調。

許多人擔心這違反了冷凍空調界舒適度在22~26℃的原則,可能會引來反彈,但根據環境工程大師吉佛尼(Givoni)與台灣林子平、黃瑞隆等教 授的研究報告,證實人實際在可開窗戶、可調節通風的空間下,通常會依據其習慣的氣候寒暑條件,在較熱的氣候可接受較熱的氣溫,在較冷的氣候可接受較冷的氣 溫,尤其確認亞熱帶國家的人在32℃的通風條件下還是舒適的。

事實上,從全世界氣候條件來看,地球上大部分城市在夏季超出31℃真正需要空調的時間並非很長,例如由熱帶的新加坡到寒帶的北京,真正需要空調的 時間只剩下2.0~8.0%而已。這意味著:只要善用這種「空調與吊扇並用系統」,地球上大部分的辦公建築物只需要一、兩個月的冷房空調即可,全年採用全 年恆溫恆濕空調,不但浪費能源,對人體也不健康,「綠色魔法學校」只是讓它反璞歸真而已。

打開窗戶吹吊扇,可創造多變化的風速;風吹在家具、空間縫隙,會產生負離子,讓人更健康、更愉悅。我們的實驗解析也證實:吊扇可讓全年空調時間降 至一個月,空調節能高達76%。當然,「吊扇空調並用設計」的前提,必須同時具備細長與雙向通風的建築平面,這是數百年來建築設計的常識,但卻被空調設備 與現代建築造型所排斥而遺忘了。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保護眼睛的5種好食物 / 中藥常山

 

Vision problems like cataracts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ffect millions of older adults. But these eye diseases can be slowed down or avoided by getting vitamins A, C and E, zinc, lutein, zeaxanthin, betacarotene and omega-3 fatty acids into your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ARED) study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Eye Institute.
It's best to get these vitamins, minerals and antioxidants in your system by eating them, rather than taking a pill, according to WebMD. A new study has found some supplements may not be as effective as originally believed (for example, betacarotene is not advised for smokers due to an increased risk for lung cancer). Eating foods rich in these vitamins, minerals and mineral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vision.
Here are five foods/drink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improve vision:
1. Orange Juice
2013-05-16-ORANGEJUICE_original.jpg

Vitamin C has many benefits for eye health. It promotes healthy ocular blood vessels, and can reduce the risk of nuclear cataracts (cloud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lens that can make you see multiple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Getting 500 mg/day of vitamin C can slow the "the progression of advance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by about 25 percent and visual acuity loss by 19 percent in individuals at high-risk for the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Drinking around five cups of orange juice offers up a full day's supply of vitamin C; OJ is one of the highest sources of vitamin C, according to the USDA.
2. Oysters
2013-05-16-OYSTERS_original.jpg

Oysters are more than an aphrodisiac: They are the best source for zinc, a mineral that is essential to eye health and vision, according to WebMD. "Zinc enables vitamin A to create a pigment called melanin, which protects the eye" and has been linked to improved night vision.
The ARED study recommends 40-80 mg/day of zinc; you can knock most of that out by slurping six oysters (76.3 mg of zinc). Of course, we understand six oysters a day may not be the most practical of suggestions. Other foods that are rich in zinc include beef, beans and nuts, but the difference is huge: a 3 oz. of cooked beef only provides 5.2 mg of the mineral.
3. Kale
2013-05-16-KALE_original.jpg

Cooked kale is high in lutein and zeaxanthin, two antioxidants that are also found in your eyes, according to nutritionist Joy Bauer's website. The antioxidant tag team protects the eye from damaging free radicals and "absorbs 40 to 90 percent of blue light intensity."
The ARED2 found that supplementing the ARED formulation with lutein and zeaxanthin led to an 18 percent decrease in the chance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for participants. And eating leafy greens like kale can increase the "pigment density in the macula (the part of the retina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detailed viewing and helps us with reading), leading to better retina protection, and possibly a lower risk of macular degeneration," according to JoyBauer.com.
4. Peanuts
2013-05-16-peanuts.jpg

Peanuts are a great source of vitamin E and omega-3 fatty acids, which are vital ingredients to eye health. Vitamin E has been shown to delay cataracts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people suffering from low levels of omega-3 fats DHA and EPA have developed eye diseases such as diabetic retinopathy, or damage to the retinas blood vessels that can cause blindness.
5. Quinoa
2013-05-16-QUINOA_original.jpg

A low-glycemic diet was found to reduce the risk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by 8 percent, according to RealAge.com. So dig in to whole grains such as quinoa instead of refined carbs, like bread products made out of white flour.

根據《哈芬頓郵報》的報導,要維持眼睛的健康,天然食物遠比維他命或其他健康食品要來得有效,例如吸煙的人就不建議吃β胡蘿蔔素,因為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以下是5種有助於眼睛健康的食物:
1.柳橙汁:要維持眼睛的健康,就要多補充維他命C,因為它不僅可以增加眼睛微血管的韌性、修護細胞,還可以降低白內障的風險,延緩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發生以及視力退化。
2.生蠔:生蠔富含礦物質「鋅」,這種礦物質可以促進維生素A的運作,產生有助於眼睛健康的黑色素,並提升改善夜間視力。除生蠔外,牛肉、豆類和堅果核桃也都含有些許的鋅。
3.甘藍菜:甘藍菜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有效抗氧化、維持細胞健康,此外還可保護眼睛不受紫外線的傷害,保護視網膜。
4.花生:花生富含維他命E以及Omega-3脂肪酸,同樣可降低發生白內障以及老年性黃斑病變的風險。
5.藜麥:多吃全麥等低血糖指數的食物,也能降低老年性黃斑病變的發生機率,藜麥是最近流行於歐美地區瘦身食物,不過它對視力也很有幫助,若是在台灣,可在有機商店或農場購買得到。(吳凱琳編譯)
【新聞來源】5 Foods For Better Vision

 

 

 

美科學家從分子層面探秘中藥常山

更新時間 2012年12月2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06

中藥常山
中藥常山是花的根,因傳說是在常山被發現而得名
美國科學家發表於《自然》的一份研究報告從分子層面角度闡釋了中國草藥常山的藥理作用。
加利福尼亞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研究結果解開了人們長期以來對常山治療瘧疾奇效的困惑。
常山,又名雞骨常山或互草,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根的提取物,主治瘧疾。
常山生長於林蔭濕潤山地,或栽培於林下,主要產於中國四川、貴州、湖南等省份。
據史書記載,常山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朝(公元前206—220年)。
2009年科學家發現常山中富含的活性成分常山鹼能夠被合成另一種叫常山酮的分子物質,常山酮能夠阻斷引起發熱的搗亂細胞Th7(rogue Th7)生成,治療發熱病症。
而刊登在《自然》的最新報告進一步顯示,常山酮通過阻斷轉移核糖核酸分子(transfer RNA)的生成,消滅人體免疫系統內的「壞」細胞,保護「好」細胞,消滅人體血液內的瘧疾寄生蟲,從而治癒瘧疾以及由其引起的發熱。
常山鹼現已被小範圍運用在治療癌症和肌肉萎縮症的人體試驗中。
專家認為,常山鹼也有可能在對如炎症性腸道疾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治療中發揮其功效。。

日本が長寿世界一を維持、平均寿命83歳

中日對照讀新聞︰日本が長寿世界一を維持、平均寿命83歳 日本長壽續保世界第一 平均壽命83歲

世界保健機関(WHO)は15日、2013年版の「世界保健統計」を発表した。11年の男女合わせた日本の平均寿命は83歳で、イタリア中部にある内陸国サンマリノ、スイスと共に首位だった。最も短いのはシエラレオネで47歳だった。
世界衛生組織(WHO)15日發表2013年版「世界衛生統計」。2011年日本男女平均壽命為83歲,與義大利中部的內陸國家聖馬利諾及瑞士並列全球第一。最短的國家是獅子山共和國,平均壽命47歲。
WHO当局者によると、日本は統計を遡ることができる20年以上前から長寿世界一の座を守り続けている。しかし、喫煙率が高いことから、日本に追いつく国は今後も増えるとし、引き続き長寿世界一の座を保てるかどうかは危うい状況という。
WHO官員表示,根據可回溯的統計資料,日本20多年來維持世界第一長壽國家的寶座。不過,因為吸菸率較高,今後追上日本的國家也會越來越多,續保世界第一的前景不容樂觀。
男女別では、日本は女性の平均寿命が86歳と単独首位を維持したが、男性は12年版の80歳から79歳に落ち込んだ。世界全体の平均寿命は70歳で、1990年に比べ6年長くなった。女性は72歳と90年比で5年、男性は68歳で同6年伸びた。
從男女性別來看,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6歲獨占鰲頭,但男性則由2012年版的80歲跌落至79歲。(此次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平均壽命為70歲,相較於1990年延長6年,其中女性72歲,比90年延長5年、男性為68歲延長6年。
ニュース・キーワード
遡る(さかのぼる):追溯、回溯
例: 中米(ちゅうべい)グアテマラにある古代(こだい)マヤ文明(ぶんめい)は、紀元前(きげんぜん)1000年ごろには発展(はってん)し始(はじ)めてい た可能性(かのうせい)が高(たか)い、従来(じゅうらい)の学説(がくせつ)を200年遡る。(位於中美洲瓜地馬拉的古代馬雅文明,很可能從西元前 1000年開始興起,比原有的學說再上溯200年。)
危うい(あやうい):危險
例:政治(せいじ)指導者(しどうしゃ)の間違(まちが)った決断(けつだん)は、国(くに)の未来(みらい)を危うくします。(政治領導者錯誤的決定,將使國家的未來陷入險境。)
漢字を読みましょう
長寿(ちょうじゅ)/保健(ほけん)/寿命(じゅみょう)/内陸国(ないりくこく)/喫煙率(きつえんりつ)/今後(こんご)/男女別(だんじょべつ)/単独(たんどく)/首位(しゅい)


被誤診的睡眠失調 Diagnosing the Wrong Deficit


Opinion

Diagnosing the Wrong Deficit


觀點

被誤診的睡眠失調

Shannon Freshwater

2010年春,一名新患者來找我看病,看他是否患有注意力 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他表現出所有的典型癥狀:拖延、健忘、習慣性地丟三落四,當然還有不能持續保持注意力的問題。但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地 方。他的這些癥狀兩年前才出現,當時他已31歲。
雖然我看過不少ADHD的成年患者,但這一病例還是有違一項重要的診斷標準:癥狀必須在兒童時期就出現了。其實是這樣,他首次開始出現這些癥狀是在他換了新工作的那個月,新工作需要他早上5點起床,而他是個有夜貓子習慣的人。
我發現,他患的不是ADHD,而是長期睡眠不足。我向他推 薦了一些有助於他在晚上入睡的技巧,比如在10點上床之前放鬆90分鐘。如有必要,他可以服用小劑量的褪黑素。當他在兩周後再來看病時,他的癥狀幾乎完全 消失了。我建議他如果癥狀複發,就給我打電話,但我再也沒有接到過他的電話。
人們拋出各種理論來解釋為什麼被診斷為患有ADHD並因此 接受治療的兒童和成人人數上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數據,如今有11%的學齡兒童被診斷為ADHD患者。我不懷疑很多人確實患有ADHD;我經常確診並治療成人患者。但是,假如相 當一部分的病例實際上是被誤診的睡眠障礙,結果會怎樣呢?
對一些人、特別是兒童來說,睡眠不足不一定會讓他們無精打采;相反,他們會變得多動且無法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員和記者越來越多地注意到,睡眠失調與看似ADHD的癥狀之間存在聯繫,但這些聯繫是很長時間後才被父母和醫生了解清楚的。
我們如今都比過去睡得少。稱每晚睡眠少於7小時的成人數從 1960年的大約2%上升到2011年的35%。睡眠對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兒童需要慢波睡眠——深沉的、恢復活力的那種慢波睡眠——才能良好成長和發育。 但如今的年輕人比100年前的年輕人每天少睡一個多小時。對所有年齡的人來說,現代的日間活動,以馬不停蹄的14小時日程表和難以避免的對褪黑素有抑制作 用的蘋果設備為標誌,這類活動往往會削弱睡眠。這也許只是巧合,這種限制睡眠的生活方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走向極端,而那個年代也是診斷ADHD 病例爆發的10年。
一些研究表明,被診斷為ADHD的兒童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有睡眠障礙性呼吸,如呼吸暫停或打鼾、不寧腿綜合征,或非恢復性睡眠,指的是慢波睡眠不時被打斷。
一項2004年發表在《睡眠》(Sleep)期刊的研究,對34名ADHD患兒做了觀察,所有患兒都表現出缺乏慢波睡眠,而對照組的32個兒童中,只有少數人表現了缺乏慢波睡眠。
一項2006年發表在《小兒科》(Pediatrics) 期刊的研究,從外科臨床的角度,發現了類似的情況。該研究包括105名年齡在5歲到12歲之間的兒童。他們中有78人因有睡眠呼吸障礙而做了切除扁桃體手 術,其餘27人則作為對照組接受其他手術。研究人員觀察了參與者的睡眠模式,並檢測其多動和不專心的程度,他們用的方法與驗證ADHD診斷的標準方法一 致。
在接受扁桃體切除術的78名兒童中,28%的兒童被確診患有ADHD,而得到這個診斷的在對照組中只有7%。
研究者們在這些兒童接受手術一年後對他們進行了回訪,其發現更令人震驚。最初的ADHD患者,在做了扁桃體切除術後,有整整一半——22人中的11人——不再符合ADHD的確診標準。換言之,最初看似ADHD的癥狀通過治療睡眠問題而消失了。
但另外一種情況也是可能的,與ADHD相似的癥狀在解決了 睡眠問題後繼續存在。讓我們來看看去年發表在《小兒科》期刊上的一項針對1.1萬多個英國兒童的長期研究。研究人員在嬰兒只有半歲大時詢問他們的母親,嬰 兒是否有睡眠障礙性呼吸。接下來,在這些孩子四歲和七歲時,他們的母親完成了一份行為問卷,評測其孩子不專心、多動、焦慮、抑鬱的程度,以及和同齡人相 處、行為和社會技能等。
研究發現,在嬰兒時期有睡眠障礙性呼吸的兒童,更可能在今 後的生活中表現出行為問題,四歲時他們表現出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增加20%到60%,到七歲時則增加40%到100%。有意思的是,即使障礙性呼吸得到緩 解,他們還會表現出行為問題,這意味着嬰兒時期的呼吸障礙可能會造成某種潛在的不可逆神經損傷。
很明顯,在兒童的夜間生命中有比我們所了解的多得多的事情。但通常我們只能看到和診斷出他們後來的日間癥狀。
對童年期後的睡眠和ADHD所進行的研究比較少。但還是有個獨一無二的這類研究,來自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一個團隊發現,ADHD成年患者的睡眠失調癥狀與ADHD患兒的睡眠失調癥狀非常相似。
也有一些正在做的針對成人睡眠的很有前景的研究,研究針對 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表現。一項發表在2月份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慢波睡眠量與其在記憶測試中的表現有關聯。三年前發表在《睡眠》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睡眠不 足的研究對象不一定會自我報告感到更睏乏,但其認知下降的程度與睡眠不足成正比,在連續五個夜晚睡眠受限制後,他們的認知表現進一步持續惡化。
其實,《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曾將「在睡眠中過度活動」列為注意力缺陷障礙的癥狀。那本出版於1980年的《手冊》,首次為這一障礙命名。增加了「多動」的 ADHD名稱出現在1987年,那以後,ADHD的診斷標準中不再包括睡眠問題。手冊作者表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繼續把睡眠問題納入診斷標準中。
但是,如果醫生在對病人作出ADHD診斷前,的確需要先尋 找睡眠失調的證據,又會怎樣呢?通常,精神疾病研究者不具有診斷睡眠問題的設備或者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讓病人自己記錄睡眠日記有點困難,讓他們去做昂貴的 整夜睡眠診斷也不容易,這需要使用複雜的設備,比如需要將表面電極貼在患者身上,以測量大腦和肌肉活動;讓他們戴上腹帶以記錄呼吸;還要用「脈搏血氧儀」 測量血氧飽和度;甚至還需要用鼾聲探測器。(也不能保證保險公司會同意支付睡眠診斷的費用。)而目前,ADHD只需通過一次辦公室里的面談就可以做出診 斷。
有時,我的病人對我提出他們做睡眠測試的建議有抵觸情緒, 因為他們看到的所有信息都宣稱ADHD是罪魁禍首,這些信息往往是藥品公司直接針對消費者做的銷售宣傳。人們不喜歡聽到自己可能患有另一種聽上去更怪,而 且不能靠服藥就能控制的疾病;然而,這種情況在病人看到自己的睡眠診斷結果後通常會改變。
除了專業興趣,我對ADHD和睡眠失調還有個人興趣。我從大學時代開始,有近10年的時間受嚴重的認知遲鈍和集中注意力困難等問題困擾,有每天打盹的習慣,而且周末嗜睡。我之所以能通過醫學院的考試,靠的是出色的記憶技巧,還靠了麻黃屬植物,那時這類增補品還是合法的。
我曾被誤診患有各種疾病,包括ADHD。後來我做了兩次睡 眠診斷,最終被發現患有非典型性嗜眠發作。這很讓我吃驚,因為我從來沒有過在吃飯或講話時睡着的經歷。但事實上,我夜裡睡眠時間的40%以上,是快速眼球 運動(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睡眠,也就是「做夢睡眠」,而正常情況下這種睡眠在夜裡只應間歇性出現,我只有5%的時間是處於具有修復功能的慢波睡眠 中。我每天晚上睡8到10個小時,但仍然患有嚴重的慢波睡眠缺乏症。
經過反覆嘗試之後,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治療方法,我的認知問 題得到了改善。現在我吃得好,而且順應自己獨特的睡眠需要,而不是試圖抑制這種需求。我還服用兩種葯:一種是針對嗜眠發作的興奮劑,另一種是SNRI,睡 前服用;SNRI全稱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是一種抗抑鬱劑,這是該葯未被批准的一種用法,可以抑制REM睡眠並幫助延長慢波睡眠。現在我可以不使用鬧鐘就能起床,我白天的注 意力也大為提高。我恢復得不錯(雖然我妻子會說,周末的早上我依然不行,照顧我們的兩個孩子全靠她了。)
注意力缺陷問題遠遠不是我們需要重視缺少高質量睡眠的唯一原因。實驗室里的動物被剝奪慢波睡眠後會死亡。長期的慢波睡眠缺乏與人類的很多疾病有關聯,包括抑鬱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症、慢性疼痛、糖尿病,以及癌症,更不用提每年成千上萬的與疲勞有關的車禍了。
睡眠失調如此常見,所有的內科醫生、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都應該對其常規性排查。我們需要更多的睡眠失調研究。每年,好幾十億美元的錢花在研究癌症、抑鬱症和心臟病上,但有多少錢用於睡眠研究呢?
今年,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睡眠研究上僅投入2.4億美元。有這樣一個問題,研究項目的設置各自為政,撥給心臟病或精神病研究的錢,極少會被用到睡眠醫學這類其他領域,即使這些疾病密切相關。
但是,我們對慢波睡眠與ADHD關係的關注不能再等待了。 如果你還沒被說服的話,想想可樂寧(clonidine)這個藥物吧。可樂寧最初是治療高血壓的,後來得到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許可,用於治療ADHD。研究顯示,如果只在睡前服用可樂寧,也能改善白天的癥狀。對於 精神病學家來說,這是那種「哦,我們不知道它如何起作用的」藥物之一。但是,讓我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事實:可樂寧對改善慢波睡眠可能很有效。
瓦察爾·G·塔卡爾(Vatsal G. Thakkar)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助理教授。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3年4月28日。
翻譯:陶夢縈、張亮亮、梁英



IN the spring of 2010, a new patient came to see me to find out if he ha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e had all the classic symptoms: procrastination, forgetfulness, a propensity to lose things and, of course, the in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consistently. But one thing was unusual. His symptoms had started only two years earlier, when he was 31.
Though I treat a lot of adult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presentation of this case was a violation of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criterion: symptoms must date back to childhood. It turned out he first started ha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nth he began his most recent job, one that required him to rise at 5 a.m.,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was a night owl.


The patient didn’t have A.D.H.D., I realized, but a chronic sleep deficit. I suggested some techniques to help him fall asleep at night, like relaxing for 90 minutes before getting in bed at 10 p.m. If necessary, he could take a small amount of melatonin. When he returned to see me two weeks later, his symptoms were almost gone. I suggested he call if they recurred. I never heard from him again.
Many theories are thrown around to explain the ris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1 percent of school-age children have now received a diagnosis of the condition. I don’t doubt that many people do, in fact, have A.D.H.D.; I regularly diagnose and treat it in adults. But what if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cases are really sleep disorders in disguise?
For some people — especially children — sleep depriv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cause lethargy; instead they become hyperactive and unfocused. Researchers and reporters are increasingly see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ysfunctional sleep and what looks like A.D.H.D., but those links are taking a long time to be understood by parents and doctors.
We all get less sleep than we used to. The number of adults who reported sleeping fewer than seven hours each night went from some 2 percent in 1960 to more than 35 percent in 2011. Sleep is even more crucial for children, who need delta sleep — the deep, rejuvenating, slow-wave kind — for prop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Yet today’s youngsters sleep more than an hour less than they did a hundred years ago. And for all ages, contemporary daytime activities — marked by nonstop 14-hour schedules and inescapable melatonin-inhibiting iDevices — often impair sleep. It might just be a coincidence, but this sleep-restricting lifestyle began getting more extreme in the 1990s, the decade with the explosion in A.D.H.D. diagnose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hug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an A.D.H.D. diagnosis also have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like apnea or snoring, restless leg syndrome or non-restorative sleep, in which delta sleep is frequently interrupted.
One study, published in 2004 in the journal Sleep, looked at 34 children with A.D.H.D. Every one of them showed a deficit of delta sleep, compared with only a handful of the 32 control subjects.
A 2006 study in the journal Pediatrics showed something simil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urgery clinic. This study included 105 children between ages 5 and 12. Seventy-eight of them were scheduled to have their tonsils removed because they had problems breathing in their sleep, while 27 children scheduled for other operations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Researchers measured the participants’ sleep patterns and tested for hyperactivity and inattentiveness, consistent with standard protocols for validating an A.D.H.D. diagnosis.
Of the 78 children getting the tonsillectomies, 28 percent were found to have A.D.H.D., compared with only 7 perc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Even more stunning was what the study’s authors found a year after the surgeries, when they followed up with the children. A full half of the original A.D.H.D. group who received tonsillectomies — 11 of 22 children — no longer met the criteria for the condition. In other words, what had appeared to be A.D.H.D. had been resolved by treating a sleeping problem.
But it’s also possible that A.D.H.D.-like symptoms can persist even after a sleeping problem is resolved. Consider a long-term study of more than 11,000 children in Britain published last year, also in Pediatrics. Mothers were asked about symptoms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their infants when they were 6 months old. Then, when the children were 4 and 7 years old, the mothers completed a behavioral questionnaire to gauge their children’s levels of inattention, hyperactivity,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roblems with peers, conduct and social skills.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 who suffered from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infancy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later in life — they were 20 to 60 percent more likely to have behavioral problems at age 4, and 40 to 100 percent more likely to have such problems at age 7. Interestingly, these problems occurred even if the disordered breathing had abated, implying that an infant breathing problem might cause some kind of potentially irreversible neurological injury.
CLEARLY there is more going on in the nocturnal lives of our children than any of us have realized. Typically, we see and diagnose only their downstream, daytime symptoms.
There has been less research into sleep and A.D.H.D. outside of childhood. But a team from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found, in one of the only studies of its kind, that sleep dysfunction in adults with A.D.H.D. closely mimics the sleep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D.H.D.
There is also some promising research being done on sleep in adults, relating to focus, memor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 study published in February in the journal Nature Neuroscience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delta sleep in seniors correlates with performance on memory tests. And a study published three years ago in Sleep found that while subjects who were deprived of sleep didn’t necessarily report feeling sleepier, their cognitive performance declined in proportion to their sleep deprivation and continued to worsen over five nights of sleep restriction.
As it happens, “moves about excessively during sleep” was once listed as a symptom of 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i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at version of the manual, published in 1980, was the first to name the disorder. When the term A.D.H.D., reflecting the addition of hyperactivity, appeared in 1987,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no longer included trouble sleeping. The authors said there was not enough evidence to support keeping it in.
But what if doctors, before diagnosing A.D.H.D. in their patients, did have to find evidence of a sleep disorder? Psychiatric researchers typically don’t have access to the equipment or expertise needed to evaluate sleep issues. It’s tricky to ask patients to keep sleep logs or to send them for expensive overnight sleep studies, which can involve complicated equipment like surface electrodes to measure brain and muscle activity; abdominal belts to record breathing; “pulse oximeters” to measure blood oxygen levels; even snore microphones. (And getting a sleep study approved by an insurance company is by no means guaranteed.) As it stands, A.D.H.D. can be diagnosed with only an office interview.
Sometimes my patients have resisted my referrals for sleep testing, since everything they have read (often through direct-to-consumer marketing by drug companies) identifies A.D.H.D. as the culprit. People don’t like to hear that they may have a different, stranger-sounding problem that can’t be fixed with a pill — though this often changes once patients see the results of their sleep studies.
Beyond my day job, I have a personal interest in A.D.H.D. and sleep disorders. Beginning in college and for nearly a decade, I struggled with profound cognitive lethargy and difficulty focusing, a daily nap habit and weekend sleep addiction. I got through my medical school exams only by the grace of good memorization skills and the fact that ephedra was still a legal supplement.
I was misdiagnosed with various maladies, including A.D.H.D. Then I underwent two sleep studies and, finally, was found to have an atypical form of narcolepsy. This was a shock to me, because I had never fallen asleep while eating or talking. But, it turned out, over 40 percent of my night was spent in REM sleep — or “dreaming sleep,” which normally occurs only intermittently throughout the night — while just 5 percent was spent in delta sleep, the rejuvenating kind. I was sleeping 8 to 10 hours a night, but I still had a profound delta sleep deficit.
It took some trial and error, but with the proper treatment, my cognitive problems came to an end. Today I eat well and respect my unique sleep needs instead of trying to suppress them. I also take two medications: a stimulant for narcolepsy and, at bedtime, an S.N.R.I. (or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 — an off-label treatment that curtails REM sleep and helps increase delta sleep. Now I wake up without an alarm, and my daytime focus is remarkably improved. My recovery has been amazing (though my wife would argue that weekend mornings are still tough — she picks up the slack with our two kids).
Attention-deficit problems are far from the only reasons to take our lack of quality sleep seriously. Laboratory animals die when they are deprived of delta sleep. Chronic delta sleep deficits in humans are implicated in many diseases, including depression,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obesity, chronic pain, diabetes and cancer, not to mention thousands of fatigue-related car accidents each year.
Sleep disorders are so prevalent that every internist, pediatrician and psychiatrist should routinely screen for them. And we need far more research into this issue. Every year billions of dollars are poured into researching cancer,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 but how much money goes into sleep?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will spend only $240 million on sleep research this year.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xists as mini-fiefdoms — money given to one sector, like cardiology or psychiatry, rarely makes it into another, like sleep medicine, even if they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But we can’t wait any longe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elta sleep and A.D.H.D. If you’re not already convinced, consider the drug clonidine. It started life as a hypertension treatment, but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o treat A.D.H.D. Studies show that when it is taken only at bedtime, symptoms improve during the day. For psychiatrists, it is one of these “oh-we-don’t-know-how-it-works” drugs. But here is a little-known fact about clonidine: it can be a potent delta sleep enhancer.
Vatsal G. Thakkar is a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t the N.Y.U. School of Medicine.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台灣毒醬油

疑違規醬油 新北封存1萬公升 【15:45】

〔中央社〕新北市衛生局今天說,昨天會同警調前往一江公司調查,抽樣及封存疑涉違規的醬油產品,完成清點後,總重量1萬4480公升。

衛生局表示,昨天會同法務部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及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前往一江食品公司位五股區的工廠,稽查雙鶴醬油及台農醬油等疑似含過量「4-甲基咪唑(4-MEI)」及「3-單氯丙二醇 (3-MCPD)」。

衛生局指出,今天完成清點,現場共抽樣及封存醬油、醬油膏、蠔油、白醬油及辣醬共12種產品2896桶,以每桶約5公升換算,總重量達1萬4480公升。

衛生局表示,抽驗結果出爐前,衛生局要求業者暫停出貨,如檢驗結果超過限量標準,不僅封存產品要銷毀外,也要求業者全面下架回收並銷毀,並依法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衛生局稽查時也發現,一江公司未領有工廠登記,疑似為地下工廠,將移請經濟發展局處理。

衛生局指出,現場還查獲部分原料已逾期,以及標示不清的添加物,將約談業者到案說明,另針對廠區環境衛生不佳部分,也開單限期1週改善,複查若不合格,將依法開罰。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飲料行業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飲料行業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Quentin Fottrell

1
. “最火爆的新款飲料:水。”

人 們的“渴求”沒有減弱﹐但他們正在向最基本的東西回歸。研究表明﹐水是飲料行業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之一﹐而傳統汽水的銷量卻呈現下降態勢。市場研究機構英 敏特公司(Mintel)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到2011年普通軟飲料銷售額下降1.9%至270億美元。報告說:“如此看來﹐這個門類 似乎已經見頂﹐目前正在回落。”(美國飲料業協會(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一位發言人說﹐消費者在越來越多地選擇熱量更低或沒有熱量的飲料。)

這種下降體現了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據飲料信 息集團(Beverage Information Group)和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數據﹐從2001年到2011年﹐瓶裝水的年人均消費量猛增56%至26加侖(約98升)﹐用普通的20盎司(約590毫升)瓶子來裝就相 當於166瓶。與此同時﹐汽水人均年飲用量下降16%至44加侖﹐相當於281瓶左右。事實上現在很多汽水生產商也擁有瓶裝水品牌。可口可樂(Coca- Cola)有“Dasani”﹐百事(PepsiCo)有“Aquafina”﹐Dr Pepper Snapple有“Deja Blue”。


雖 然銷量可能是跑了一些氣﹐但汽水短時間內不會消失。市場研究公司NPD Group的首席行業分析師哈里•巴爾澤爾(Harry Balzer)說﹐10年前80%的美國人每兩個星期至少喝一瓶汽水﹐現在72%的人繼續這麼做。他說:“汽水仍然是美國人飲食中非常流行的部分﹐喝汽水 的美國人多於喝能量飲料和咖啡的美國人。”

2. “可樂喝胖了聖誕老人。”

通 常認為可口可樂對於聖誕老人現代形象的形成功不可沒: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這個紅臉蛋、大塊頭的家伙就出現在可口可樂的廣告之中。聖誕老人的原 型、歐洲的聖尼古拉斯(St. Nicholas)的形象就要更加苗條一些。但在肥胖率上升引起日益強烈擔憂的情況下﹐聖誕老人的三圍已經開始蘊含新的意義。英敏特的那份報告說:“汽水 仍被認為是造成肥胖的原因﹐減肥行動的支持者繼續呼籲對這種飲料徵稅。”

據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201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含糖飲料飲用量的增加是肥胖症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蓋洛普(Gallup)和醫療咨詢機構 Healthways編制的“幸福指數”(Well-Being Index)﹐約26%的美國成年人認定自己為肥胖。華盛頓非營利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營養政策部門負責人馬戈•烏坦(Margo G. Wootan)說﹐糖攝入量過多是II型糖尿病最直接的肇因之一。事實上﹐根據《糖尿病雜志》(Diabetes Journal)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每天喝一到兩瓶含糖飲料會使患上II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6%。

飲料行業否認這些研究證明了 軟飲料是肥胖問題的重要原因、甚或成因。美國飲料業協會發言人克里斯托夫•金德樂斯伯格(Christopher Gindlesperger)說:“這些論文都沒有說喝軟飲料會讓你肥胖。”但他說﹐軟飲料行業還是響應這些擔憂﹐大幅降低了飲料的含糖量:目前所售 45%的軟飲料都是零熱量﹐每份飲料的平均熱量已較1998年減少23%。他說:“這很能說明消費者的口味和我們企業的作為。”可口可樂一位發言人說﹐從 2006年該公司加入“更健康一代聯盟”(Alliance for a Healthier Generation)以來﹐它和其他公司一道將校園所售“飲料卡路里”數量減少了90%。“更健康一代聯盟”是克林頓基金會(William J. Clinton Foundation)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共同成立的一家機構﹐宗旨是在美國形成一套新的校園飲料銷售政策。

3. “低糖飲料不是健康食品。”

壞 消息:低糖汽水可能也不利於你的健康。法國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低糖飲料與II型糖尿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這項研究發現﹐飲用“低糖”飲料的女性往往比飲用普通含 糖飲料的女性多喝43%。另外在飲用同等數量飲料的時候﹐人工增甜飲料跟患糖尿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

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美國飲 料業協會的金德樂斯伯格說﹐這些論文沒有排除飲用人工增甜飲料以外其他因素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他說﹐其他因素難逃干係:比如據美國國立糖尿病、消化及 腎臟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數據﹐II型糖尿病風險更大的人群包括特定種族、超重人群或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

4. “我們有咖啡因依賴症。”

能 量飲料是飲料行業的新來者﹐專家說﹐它正在悄無聲息地奪取傳統汽水的市場份額。據市場研究機構Packaged Facts數據﹐到2017年﹐能量飲料銷售額將在去年125億美元的基礎上增至215億美元。軟飲料企業有自己的能量飲料品牌。可口可樂有“NOS”﹐ 百事有“Amp Energy”﹐Dr Pepper Snapple有“Venom Energy”。

但能量飲料裡面的咖啡因成份曾引起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注意。FDA為軟飲料咖啡因含量設定的上限是0.02%﹐相當於12盎司聽裝飲料可含72毫克左右。

但FDA一位發言人說﹐能量飲料沒有這樣的限制﹐某些能量飲料的咖啡因含量可能超過了FDA的推薦限值。這位發言人說:“迄今為止﹐其他類型的飲料還沒有設定監管性質的咖啡因含量限值﹐不過FDA曾接到多封要求制定這類規定的請願書。”

市 面上最流行的能量飲料之一、16盎司聽裝“Monster Energy”含有大約160毫克的咖啡因(12盎司聽裝百事可樂的咖啡因含量是38毫克)﹐而且消費者一天喝幾聽的現象也並非罕見。Monster Beverage發言人塔米•泰勒(Tammy Taylor)指出﹐該飲料的咖啡因含量只有很多大杯咖啡的一半。據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數據﹐大杯(16盎司)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含有 330毫克的咖啡因﹐16.5盎司的Panera冰摩卡含有267毫克的咖啡因。

5. “咖啡因和酒精配成了危險的雞尾酒。”

太 多往往不是好事﹐咖啡因含量極高的能量飲料尤其如此。據聯邦政府藥物濫用和精神衛生管理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3月份公佈的醫院調查報告﹐2007年到2011年﹐急診室反映喝能量飲料後心跳加速、疾病發作以及頭痛的患者數量從一萬 增至兩萬多。該調查報告稱﹐其中大部分人都是青少年或年輕成年人。

急診醫師、美國急診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發言人湯姆•蘇格曼(Tom Sugarman)說:“帶著這些問題前來就診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把能量飲料同酒精混起來喝的年輕人。”而且不只是年輕人。前不久﹐一位接受蘇格曼咨詢 的母親說孩子老是不睡覺﹐結果發現是她在哺乳時喝了能量飲料。蘇格曼說:“能量飲料直接就進入了孩子身體裡面。”

能量飲料生產商對上述急 診數量調查結果持不同看法。Monster Beverage的一位發言人說﹐這項調查“極具誤導性﹐並不支持能量飲料對消費者不安全的結論”。另外正如美國飲料業協會的一則官方聲明所說﹐這份調查 報告“顯示42%的急診量都是承認飲酒或服用非法物質、藥物的人前來就診……而這些物質同能量飲料混合飲用﹐意味著能量飲料可能與此並不相干”。

6. “我們的產品是一些人喝的最後一口飲料。”

很 多能量飲料被當作膳食補充劑﹐所以生產商必須向FDA報告可能與產品存在關聯的死亡案例。截至2013年3月6日﹐有一份報告表示一個人在死前喝了膳食補 充劑兼能量飲料Rockstar Energy﹔13份死亡報告提及“5-Hour Energy”可能起到了作用﹔八份死亡報告提及Monster。Monster準備將其標簽換為常規食品﹐但它曾向FDA表示﹐打算在換用標簽之後繼續 自願提交負面事件報告。

當然誰也不知道飲料與死亡之間的關聯是不是隨機性質。美國飲料業協會發言人莫琳•比奇(Maureen Beach)說﹐能量飲料在美國已經“安全享用”了15年以上﹐在世界上安全享用的時間則已超過25年。5-Hour Energy(不是美國飲料業協會會員)的發言人伊萊娜•盧茨(Elaine Lutz)說﹐5-Hour Energy是一種1.93液體盎司的“藥劑”(shot)﹐而不是一種“飲料”(drink)﹐並且只作為膳食補充劑賣給成年人。Monster和5- Hour都表示﹐這類報告的提交並不意味著是產品導致了人的死亡。盧茨說﹐5-Hour不向兒童銷售產品﹐並建議每天飲用量不超過兩瓶(中間間隔數小 時)。Rockstar Energy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7. “沒辦法我們就是喜歡大杯。”

今年3月﹐ 紐約州最高法院(New York State Supreme Court)推翻了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禁止餐館、餐車、食舖、體育場和電影院小賣部出售16盎司以上含糖飲料的計劃﹐讓很多公眾健康代言團體深感失望。布隆伯格政府計劃提 起上訴﹐但專家表示﹐即使超大杯汽水禁令得以頒行﹐零售商還是會馬上找到辦法繞開禁令。

在禁令被推翻之前﹐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掛出招牌對顧客說﹐他們可以在大杯、超大杯飲料當中自己加糖或“調味花”。此舉可以在事實上幫助顧客繞開禁令。該公司一位發言人說﹐紐約全 城的唐恩都樂門店都為遵守紐約市飲料規章做好了準備。她說﹐為顧客配備調味品架讓他們自己添加調味品或增甜劑﹐主要是為了“盡可能地消除困惑”。

美 國國家餐館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政府關係負責人斯科特•德法夫(Scott DeFife)說﹐禁令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他說﹐比如即使禁令有效﹐紐約的連鎖南方風味餐館Brother Jimmy BBQ的顧客還是可以點大罐裝的馬格麗塔等雞尾酒(以及吃到撐的排骨)﹐也可以通過點多份小杯的辦法點24盎司的飲料。另外﹐7-Eleven超大號的 “Big Gulp”飲料不會受到禁令的管轄﹐因為大部分便利店和超市都在紐約市政府的監管範圍之外。

8.“我們財大氣粗﹐汽水稅行不通。”

專 家說﹐當公眾健康代言團體和參議院領袖加緊研究針對汽水和其他含糖飲料開設新的聯邦稅種時﹐汽水企業的遊說支出也在不斷加碼。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執行理事 邁克爾•雅各布森(Michael F. Jacobson)說﹐從2005年到2009年﹐在公眾健康代言團體大力爭取對汽水徵收聯邦稅的同時﹐汽水行業的遊說支出增長了30多倍﹐達到了 2009年的4,030萬美元。雅各布森說﹐這些支出是徵稅主張在全國層面失利的原因之一。

從2009年到2011年﹐費城、得克薩斯州、華盛頓特區等多個州市的立法機關都曾研究徵收汽水稅﹐但大部分提案都遭否決。此後﹐遊說支出開始減少。雅各布森說﹐2011年可口可樂、百事和美國飲料業協會的支出金額下降至1,000萬美元。

軟飲料行業表示其遊說行動也針對農業、稅收、營養和交通等其他問題。美國飲料業協會發言人金德樂斯伯格說:“我們是在應變週圍的環境。”他說﹐一項重要的任務是代表消費者就“稅收和禁令等歧視性提案”進行遊說。(可口可樂拒絕置評﹐百事沒有回復置評請求。)

9. “我們的慈善捐贈對象有些奇怪……”

非 營利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3月份公佈的一份報告說﹐汽水公司的慈善捐贈對象本來是有可能對這個行業持強烈批評態度的。比如報告聲稱﹐該行業向“食品研究與 行動中心”(Food Research and Action Center)、“養活美國”(Feeding America)的捐贈﹐就導致有人對這兩大反飢餓組織“與食品飲料企業的長久關係”提出了質疑。

部分公眾健康代言團體說﹐企業與非營利 組織之間的這種關係有可能構建出一個充滿利益沖突的灰色地帶。比如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雅各布森說﹐針對禁止利用“補充營養援助計劃” (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SNAP﹐以前叫做食品券計劃)購買含糖飲料的擬議規章﹐這兩家組織都站在軟飲料行業一邊持反對態度。批評者懷疑﹐如果沒有獲得汽水 行業的捐贈﹐那麼這兩家組織還會不會支持利用SNAP救濟購買汽水。兩個團體各自發佈聲明表示﹐它們一直反對針對SNAP救濟設限﹐因為肥胖問題有更好的 應對辦法。另外它們還說﹐接受飲料行業的捐贈與它們的使命不沖突﹐也不會削弱它們對使命的追求。

可口可樂公司一位發言人說﹐去年該公司向社區組織投入了4,500萬美元。她說:“說我們的社區慈善行動是受善意之外的某種東西驅動﹐是非常不準確的。”百事一位發言人說﹐該公司支持一系列在它所服務社區工作的組織。

10.“……包括醫師和牙醫。”

據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那篇論文﹐應該建議人們多喝水少喝汽水的機構恰恰也在收受汽水公司的金錢。論文說﹐軟飲料行業曾向代表醫師、牙醫和營養師的團體捐贈款項﹐增加了他們提供公正咨詢服務的難度。論文說:“飲料企業在利用策略性慈善來保護它們的形象和利潤。”

汽水企業則說﹐它們的捐贈意圖不是消除可能出現的批評聲音。

2009 年﹐可口可樂付款60萬美元給美國家庭醫生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簡稱AAFP)﹐來幫助設立一個倡導健康飲食的網站。學會理事長、華盛頓州斯波坎(Spokane)醫生格蘭•斯特里姆(Glen Stream)將可口可樂與AAFP的合作稱為“消費者聯盟”﹐並表示可口可樂不具採編控制權。他說:“可口可樂的資金與AAFP提供的信息之間有一道絕 對的防火墻。如果針對含糖飲料的稅收實際上真的高得足以影響消費﹐那麼我們將會予以支持。”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化製澱粉 順丁烯二酸酐

有黑心廠商,在食品裡面添加了毒澱粉。衛生署抽驗全台七十四件的澱粉製品,結果發現,有芋圓、粉圓、黑輪和粄條不合格。原來,為了讓口感更彈牙,有業者違法添加一種順丁烯二酸酐的化製澱粉,產品超過二十五公噸,恐怕,有不少黑心食品已經被民眾吃下肚。
   女生最愛喝的珍珠奶茶,還有,吃剉冰一定會加的芋圓,以及大街小巷都有賣的平價小吃板條,這些台灣人喜歡的美食,居然有黑心廠商在裡頭加了毒澱粉。業者 把這種化工原料順丁烯二酸,一起加進去,是為了讓粉圓吃起來更Q更有嚼勁,衛生署查到五件,包括芋圓粉圓粄條跟黑輪,都含有毒澱粉,再往上追,追到了供應 商劉記建美賞味佳跟長勝這四家,而他們再抖出原來貨都來自怡和跟協奇。
  這兩大澱粉公司,我們追到了位在蘆洲的怡和澱粉公 司,倉庫裡面六百多包的毒澱粉已經被查封,但早在四月份就出貨,做成食品賣給消費者,老闆喊冤,說澱粉是從越南進口的,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但毒物專家擔 心,衛生署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恐怕還有更多食品都有毒,像是米粉碗粿,還有蘿蔔糕跟麻糬,這些吃起來QQ有彈性的米製品,可能都加了順丁烯二酸,如果經 常吃,會導致急性腎衰竭,目前各地衛生局,回收的原料就超過二十五公噸,要繼續追還有哪些黑心食品,流入市面。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中風先兆

.....其實中風是有先兆並可預防的。某腦神經外科醫師說,如果他能在三小時之内接觸到中風患者,他就可以將中風的後果完全扭轉過來。秘訣就是辨識診斷出中風的問題,並讓病 患者在三小時之内接受醫療,而這並不是很難。

辨識中風,讓我們記住

S、T、R三步驟,請閱讀並學習!身邊的人辨認不出中風的徵兆,中風患者就會嚴重腦傷。
旁人只要問三個簡單的問題~
S:(Smile)要求患者笑一下
T:(Talk)要求患者說一句簡單的句子(要有條理,有連貫 性),例如:今天天氣晴朗。
R:(Raise)要求患者舉起雙 手。

注意:另外一項 中風徵兆是:要求患者伸出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 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上面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撥999,並且要把症狀 描述給救護員。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Protests for the new facilities near Kunming and Chengdu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原來: 昆明市 (春城)

中國西南工業項目引發抗議活動


於一些工業設施的建設計劃引發了強烈不滿﹐中國兩個西部城市的氣氛陷入緊張﹐這是中國公眾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可能阻撓官員們所說的經濟增長所需項目的最新例證。

在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省會昆明市﹐上週六﹐至少數百人湧上市中心的街道﹐抗議在附近擬建的一個石油煉化廠項目。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雲南昆明市,抗議者打出標語,抗議該地建造對二甲苯生產廠的計劃。對二甲苯是一種有毒石化產品,是生產纖維織物的原料。
當地的組織者和新華社證實了昆明發生的抗議活動。新浪微博上的一些圖片顯示﹐可能有超過1,000人聚集在昆明市中心。示威活動看上去大體上是和平的。

項目的反對者、昆明人鄭謝建(音)說﹐當地的活動人士要求對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第三方評估﹐許多人擔心﹐這些設施可能會對昆明市民的健康不利。

鄭謝建上週六接受採訪時說﹐我們會看看政府對今天抗議的反應。如果他們沒有回應﹐我們將繼續抗議。

與此同時﹐在距離昆明不遠的四川省省會、重要的內陸工業中心成都﹐官員們近幾天一直在試圖防止在附近建設煉油廠的計劃引發抗議。微博上的照片顯示﹐上週六﹐成都增加了警力﹐這顯然是為了震懾潛在的抗議者。

中國城市居民日益增強的環保維權意識已經成為令中國高層領導人擔憂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國有石油業高管需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這些高管們需要開發更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設施﹐為中國不斷增多的汽車提供汽油﹐生產紡織業所需的塑料和化學品等各種產品。

對 於成都和昆明等中國內地城市來說尤其如此。與發達的東部地區相比﹐西部的勞動力和其他成本要低很多﹐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生產設備轉移到西部中小城市﹐中 國西部中小城市的經濟增長近幾年有所加速。官員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在不引發大範圍社會動盪的前提下﹐迅速建造支持中國西部增長所需的能源基礎設 施。

昆明週末爆發抗議之前﹐去年中國東部城市寧波的一個煉油廠擴建計劃也引發了類似的抗議活動。那次的抗議持續了數天﹐寧波市政府官員最終答應暫停擴建計劃。

近幾個月﹐中國國內一再出現反對工業設施項目上馬的激烈示威活動﹐凸顯出民眾對國企及國企能否以環保態度發展工業的不信任。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接連出現嚴重空氣污染問題﹐普通百姓的環保意識隨之進一步增強。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承認﹐中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危機﹐誓言要針對污染企業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跟去年寧波的抗議者一樣﹐昆明的抗議者反對的是對二甲苯(PX)的生產。這種化學品是生產塑料等製品的重要基礎材料。據新華社報道﹐這個將落戶於昆明安寧市的化工廠對二甲苯年產量為50萬噸。

據美國政府以及行業報告說﹐大量接觸這種物質可刺激眼睛﹐引起呼吸道不適。

新華社報道稱﹐抗議者舉著的標語上寫著:安寧煉油﹐別把我們的家園變成煉獄。從微博上的照片可以看到﹐示威者在抗議過程中象徵性地戴著口罩。

昆明和成都附近的新項目均是中國國有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簡稱:中國石油集團)擬建的。該集團這些天一直在努力消除民眾的擔憂。

中 國石油集團旗下四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Sichuan Petrochemical)上週四發表聲明說﹐作為一家國有企業﹐該公司有義務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來完成這個項目。中國石油集團將位於成都以北約30 公里的彭州作為這個煉油廠項目的落戶地﹐項目建成後日煉油量約為20萬桶。

四川石化的那則聲明說﹐該項目將真心實意服務四川人民。

四川省政府控制的一個網站上週六發佈了一段文字採訪﹐其中中國石油集團一位未具名高管為彭州項目進行了辯護﹐說公司使用先進工藝﹐確保以清潔的方式進行煉油和石化生產。

Brian Spegele


Chinese Protest Industrial Facilities

 Tension is bubbling in two western Chinese cities as opposition grows against planned industrial facilities, the latest examples of grow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reatening to derail projects that officials say are needed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outhwest city of Kunming, ca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at least several hundred people flooded downtown streets on Saturday, demonstrating against an oil refinery and 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plant planned nearby.

Local organizers and the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 confirmed the protest. Photos posted to China's Sina Weibo microblogging service showed crowds of perhaps more than 1,000 gathering in downtown Kunming. The demonstrations appeared largely peaceful.

Activists there are calling for a third-part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and many fear the facility will be detrimental to Kunming residents' health, according to Zheng Xiejian, a Kunming native and opponent of the planned project.

'We will see how the government reacts to today's protest,' said Mr. Zheng, in an interview on Saturday. 'If they have no response, we will continue protesting.'

Meanwhile in Chengdu, the capital of neighboring Sichuan and a key inland industrial center, officials have been working in recent days to head off potential protests against a planned nearby oil refinery. Photos on Weibo showed heightened police presence in the city on Saturday, which appeared to deter potential protesters.

Growing environmental activism among urban Chinese has emerged as a key concern for senior Chinese leaders, and a headache for state oil executives who need to develop greater oil and gas infrastructure to produce everything from gasoline for growing numbers of Chinese cars to plastics and chemicals needed for the textiles industry.

That is particularly so for inland Chinese cities like Chengdu and Kunming. Growth in smaller, western Chinese cities has picked up in recent years as companies increasingly migrate operations to smaller cities in the west, where labor and other costs can b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in the vastly developed east. Among the key questions facing officials is how to rapidly build out energy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fuel growth in western China without spurring wide social unrest.

The weekend protest in Kunming follows a similar uprising against a planned refinery expansion in the eastern city of Ningbo last year. Protests there lasted for days and local officials eventually promised to suspend a planned expansion of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Repeated and aggressive demonstrations in recent months against planned industrial facilities have highlighted public mistrus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ir ability to develop industry in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manner.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mong ordinary Chinese rose further in recent months after a spate of severe air pollution blanketed large swaths of the country this winter.

Premier Li Keqiang acknowledged the severity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March, and has vowed tougher measures to deal with polluters.

Protesters in Kunming, as in Ningbo last year, opposed production of the chemical paraxylene, known as PX. The chemical is an important building block in the production of plastics and other goods. Xinhua reported the facility in Anning will produce 500,000 tons of paraxylene annually.

But high levels of exposure can irritate the eyes and cause respiratory discomfort, according to U.S.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reports.

'Anning refinery, do not turn our home into hell,' read one of the protesters' signs, according to Xinhua. Photos on Weibo showed demonstrators wearing face masks in symbolic protest.

The new facilities near Kunming and Chengdu are both being planned by state oil gian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which has attempted to allay public concern in recent days.

A statement dated Thursday by CNPC subsidiary Sichuan Petrochemical said that as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company had an obligation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in a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 CNPC's planned refinery in Pengzhou, 20 miles north of Chengdu, will be able to process around 200,000 barrels of oil a day when completed.

The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statement, would 'genuinely and sincerely serve the Sichuan people.'

Separately, in an interview posted Saturday to a website controlled by the Sichuan government, an unnamed CNPC official defended the Sichuan project and said the company was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ensure clean refining and petrochemicals production.

Brian Spegele

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 Inc., YUM 含小肥羊)可能醜聞

老鼠肉冒充羊肉 中國再現食品醜聞
 根據國有的新華社的一篇報道﹐中國有關部門最近逮捕了904名違法食品安全法規的犯罪嫌疑人﹐他們的不法行為包括用處理過的老鼠、水貂和狐貍肉冒充羊肉。




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他們正在調查向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 Inc., YUM)旗下餐廳連鎖企業供應羊肉的一家批發商。這是百勝餐飲集團最新曝出的一樁在華食品安全事件,中國是該公司最重要的市場。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聲明稱,本市檢查人員和警方最近突擊檢查了上海的一個批發市場,發現品牌為“新西蘭羔羊肉卷”的肉類產品缺乏生產和配料標籤。聲明稱,有關部門正在進行DNA檢測,以確認其中的肉類成份。

聲明稱,檢查人員在倉庫發現的發票顯示,上述產品已經銷往上海的餐廳,其中包括百勝旗下的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Little Sheep Group Ltd., 簡稱﹕小肥羊)。

百勝餐飲集團發言人週一沒有回應置評請求。集團網站上沒有披露所使用的羊肉品牌或供應商名稱。百勝餐飲集團於2011年收購了小肥羊。

Laurie Burkitt


 Coming Soon to China: At-Home Toxic Food Test Kits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北京“食品安全專項行動”:904人被捕

“食品安全專項行動”:904人被捕
北京

據法新社報導,圍繞肉製品醜聞,中國警方逮捕了904名嫌疑人士。有關當局週五(53)在北京通報說,從今年1月起,公安機關實施“打擊食品犯罪保衛餐桌安全專項行動”,偵破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肉、有毒有害肉製品犯罪案件38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904名,查扣各類假劣肉製品2萬多噸。據公安部稱,肉製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出現了新情況,既有非法添加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物質的,也有銷售注水肉、病死肉,以至用鼠肉冒充搞假牛羊肉的。這一專項行動的起因是,今年3月,在上海黃浦江上發現成千上萬只飄浮死豬,再度引發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強烈憂慮。中國國內一再發生食品安全醜聞。2008年,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幼兒毒奶粉事件曝光,30萬嬰幼兒中毒,其中6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