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弄懂鼻胃管和氣管內管的差異

別管瓊瑤和繼子誰是誰非?你該弄懂的是鼻胃管和氣管內管的差異

氣管內管是指患者無法呼吸的急救措施,但鼻胃管與急救扯不上邊,一般「插管」指的是「氣管內管」

 2017-05-02 17:50


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 鼻胃管的醫療處置 ,瓊瑤與繼子女的爭論搬上檯面。圖/取材自網路,《民報》影像處理


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先生,罹患失智症合併急性感染,住院後因吞嚥困難插上鼻胃管進食及灌藥,這管子該不該插?插了是否符合人道?其夫人瓊瑤與繼子女爭論搬上檯面,愈演愈烈。瓊瑤認為,讓丈夫插鼻胃管受苦,深覺背叛摯愛,「加工活著就是悲劇」。繼子、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雲則發文表示,父親儘管曾表明病危時將拒絕做任何侵入性急救,但目前「沒有醫師判定他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插鼻胃管只是暫時的處置。
鼻胃管是什麼功能?失智病患究竟該如何處置才合宜?看看不同科別醫師由目前的法律、臨床醫學及倫理上的解釋與分析:
蘇文浩:末期病患需經兩名醫師確定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居家照顧主任蘇文浩表示,「平先生的病況只有主治醫師清楚,我無法評論」,但就法律上來談,被認定為失智症末期的患者,依法可接受安寧醫療,放棄點滴、鼻胃管等維生醫療。不過,「如果患者不符合末期認定,即便在遺囑中表明不接受鼻胃管、插管等方式治療,但在法律上未明確界定,會存在法律與倫理的爭議,通常在患者無法清楚表達的情況下,最後還是由家屬決定。」未來《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可望對病人醫療自主的部分有更明確的規範。
至於所謂的「失智症末期」如何定義?蘇文浩表示,根據目前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失智症患者必須符合CDR臨床失智評分量表5分,病人沒有反應或毫無理解力,認不出人、吞食困難、大小便完全失禁、長期臥床等,且合併臨床上的緊急症狀,例如肺炎、腸阻塞等,且需經由2位主治醫師的認定,才能符合「末期」規範
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王明鉅則表示,鼻胃管不是氣管內管,擔心民眾誤會、放棄該有的治療。他認為「鼻胃管沒有那麼罪大惡極」,它是讓無法從嘴巴吃東西的患者、沒意識、或是咀嚼吞嚥困難,吞水或吞食物可能嗆到引發肺炎的患者,一種進食的「食物管」。經腸胃道消化補充營養,遠比靠打點滴更好,更有效率。
王明鉅解釋,鼻胃管是一種軟管,從鼻腔穿入、進入食道、再到胃。他分析,鼻胃管放置利大於弊,壞處是不好看,臉上多了個東西很醜,一直以來有人稱鼻胃管很像大象的鼻子,且放置時不舒服,尤其意識清楚的患者感覺更強烈,會感到噁心,清醒時容易忍不住去拉扯;但是它可以供給營養,對生命的維持有很大的助益,且材質軟,戳破組織的風險低。
王明鉅強調,無意批評任何人的家務事,要做什麼醫療處置當然是由家人決定。只不過,他擔心瓊瑤提及的插管事件引發效應,讓人對「插管」的字面可能產生誤導,會讓人混淆鼻胃管與氣管內管,「此管非彼管」,氣管內管是指患者無法呼吸的急救措施,鼻胃管與急救扯不上邊,前者幾分鐘內不處理患者可能會死,後者是幾小時、甚至一天不放都不會怎樣。
王明鉅說,如果出現任何一位患者或家屬誤會以為鼻胃管就是急救插管,而放棄可能保命的治療,那都不值得。以平老先生兒子的說法,平先生是失智、非病危,還算健康,只是吃東西易嗆到,除非本人有強調寧可餓死也不放鼻胃管,「否則任何醫師大概都會建議都會放。」
王明鉅:除非確定將往生、否則沒有不放鼻胃管的道理 
王明鉅認為,部分媒體把插鼻胃管這件事炒作成「安寧療護」的觀念很不妥,讓一個並不會在幾小時、幾天內死亡的患者,餓到半死,這對病人來說也是痛苦,「個人不認為這叫安寧,一點都不安寧,挨餓很難受」。即便是植物人,但身體仍健康,也是要以鼻胃管灌食,不放,不覺得殘忍嗎?除非很明顯患者在幾小時、短短幾天內就會往生,否則沒有不放的道理。」
「很多人都是靠鼻胃管救回的,共存幾十天、幾年的人不在少數。」王明鉅表示,放置鼻胃管不必擔心一定會拔不下來,視病人情況可以拔管、訓練自主進食,並不一定會長久置放,很多都只是暫時性的處置。
若是「氣管內管」的插管,王明鉅說,商議的空間就比較大,氣管內管會造成患者較大的痛苦,無法言語、咳嗽不適,如果已能預見生命終點的末期病患,不插管、讓病人好好的去,這才是安寧療護的精神。
簡立建:若75歲、ICU住一周以上,積極治療就不樂觀
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簡立建指出,氣管內管是針對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用氣管內管幫助其呼吸順暢,除急救之外,有些患者因年老或體衰無法咳痰,也可以考慮插氣管內管協助暢通呼吸,但這比較受罪,插管不能講話,且有強烈異物感而咳嗽。若緊急醫療、患者有很大機會可救治的情況下,會建議家屬同意接受氣管內管處置。
簡立建指出,放鼻胃管一方面可排空胃部氣體和液體,一方面可以進行流質食物的灌食,因此像是厭食症已瘦弱到危及生命、術後引流,或身體機能未到末期但進食有困難者,都會建議放置鼻胃管。若是需要長期接受灌食的,可以評估「經皮內視鏡胃造口」的作法,也就是在肚皮上打洞、接管到胃的作法,會比較不受罪,但也有感染風險,視病人情況決定。
「不論是插鼻胃管,或氣管內管,這兩者多半都是暫時的。」簡立建認為,如果非末期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是必要的,若已經末期、生命即將到終點,就應接受安寧緩和的觀念。美國曾於2000年追蹤住在加護病房一周以上的75歲以上長者,一年後存活率不到10%。顯見,許多末期的積極治療只是增加患者的痛苦,最後仍是徒勞無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