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Dubai:The Address Downtown hotel 大火,年夜煙火繼續


CNN 
‪#‎NewYearsEve‬ fireworks display continues in ‪#‎Dubai‬ as nearby hotel is engulfed in flames http://cnn.it/1mTISf5

0:00/0:36
147 萬個瀏覽次數
A huge fire has engulfed a high-rise hotel in central Dubai ahead of a New Year's Eve firework display.
Burning debris could be seen falling from the 300m-tall (1,000ft) building as firefighters tackled the blaze. Crowds were asked to leave the area around The Address Downtown hotel, which has been evacuated.

0:03/0:29
3,820 個瀏覽次數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Boyan Slat:「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



Plastic pollution is devastating marine wildlife and increasing the risk of human infertility, birth defects and cancer. Find out why our unlikely saviour could be a 21-year-old from Holland

0:01/4:11
7.3 萬個瀏覽次數


田秋堇立委國會辦公室
與其抱怨世界黑暗,
不如點亮蠟燭!
一位年輕人,
面對全球束手無策的共業——
歷代人類點滴累積、
漂浮在海洋的鉅量塑膠垃圾…。
他立志解決,絕不放棄,
如今他拿出辦法,
明年就要付諸實行!
Boyan Slat 所發明的攔截、打撈
海洋中塑膠垃圾的方法,
比既有方法快上7900倍,
成本僅需以往的3%!
但是請大家切記,
這個方法即使成功,
也還要花幾十年才能勉強清除
海洋中的大部份塑膠垃圾,
(我想100%清除,
應該有很大的困難)
最重要的是,
我們一定要重視
塑膠垃圾流到海洋的危害!

“或許你也曾在海邊撿過垃圾,
然而更麻煩的是海洋垃圾堆(Garbage Patch):
沒有固定形狀,不停飄移,
更別說是清理了。
但是最近荷蘭一個19歲大學生
波楊.司拉特(Boyan Slat)提出了「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的創新構想被寄予厚望。…
司拉特宣稱,如果計劃成功,
5年可以從海裡
撈起725萬噸的垃圾。
回收的垃圾賣掉後,
估計可以創造5億美元的收入,
扣掉清理的費用還有利可圖。
同時,藉著移除這些塑膠,
也同時把吸附在塑膠上的
有毒物質從海洋裡清除 ,
淨化海洋生態。”

或許你也曾在海邊撿過垃圾,然而更麻煩的是海洋垃圾堆(Garbage Patch):沒有固定形狀,不停飄移,更別說是清理了。但是最近荷蘭一個19歲大學生波楊Ÿ司拉特(Boyan Slat)提出了「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的創新構想被寄予厚望。
WWW.GREENINSIDE.COM.TW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荷蘭計劃從2016年1月1日起禁用塑膠袋

荷蘭預計從2016年1月1日起禁用塑膠袋,除非是為確保食物安全或乾淨、整潔等功能性用途。

微軟和IBM的空氣質量預報應用中國霧霾



 微軟和IBM的空氣質量預報應用中國霧霾

中國霧霾頻發外國科技巨頭忙撈金
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蘊藏商機。世界兩大科技巨頭——IBM和微軟爭相開拓中國空氣質量預測市場。這一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國的空氣質量預測市場剛剛興起,但發展迅猛。
China Smog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月,重度霧霾頻頻來襲,迫使北京發布了兩次前所未有的"紅色警報"。這一最高級別的警報旨在告訴該市的2200萬居民,嚴重空氣污染或將持續3天以上。
此類預警離不開污染預測技術的進步。中共領導層希望通過改善霧霾監測和治理措施來回應日益高漲的公眾訴求,因此污染預測技術的進步對其而言日益重要。
中國正在籌備2022年冬奧會,而冬季往往是北京霧霾最嚴重的季節,所以官員們對此頗為重視。微軟研究員鄭宇表示:"人們愈加關注空氣質量預測服務。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這一信息技術。"
美國地球化學家格雷澤西克(Dustin Grzesik)最先在中國發布空氣預測信息。這位曾在北京居住的科學家於2013年創建了免費網站"辦事兒呢!( Banshirne.com )"及配套的智能手機應用。他利用公開的氣象和風力數據預測空氣質量。
關注壞境問題的美國非盈利機構"伯克利地球(Berkeley Earth)"一直在繪製中國的實時污染地圖。該機構的羅德(Robert Rohde)介紹:"如果可以預測天氣的話,只需多加一些變量,就能預測空氣質量。大多數時候,污染物的排放不會很快發生變化。"
霧霾商機
IBM Logo
IBM的首批客戶是北京環保局
微軟和IBM分別在其位於中國的研究實驗室裡開發了各自的污染預測技術,並於去年雙雙迎來首批政府客戶。
IBM的首批客戶是北京環保局。其按色分級預警就是基於IBM的技術。
12月早些時候,IBM與北京市環保局共同創辦了"聯合環境創新中心",以便政府官員可以在污染最惡劣的時候採取更好地減排措施。
但是,北京市政府僅在其網站上發布24小時空氣質量預報,這意味著居民無法知道"紅色預警"可能何時到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沒有回复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另外,IBM還與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城市張家口簽訂了協議,就冬奧會的前期規劃和應對措施展開合作。
而微軟則與中國環保部、福建環保廳及成都環保局簽署了相關協議。
除中國之外,IBM還與印度德里和南非約翰內斯堡簽訂了空氣質量預測協議。新德里是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IBM"綠色地平線(Green Horizo​​ns)"項目負責人加蒙斯(Brad Gammons)表示:"我們應該可以利用這一系統對世界不同地方的空氣質量進行預測。借助機器學習技術,我們將很快能夠做到這一點。"
這兩家公司不只是爭奪政府客戶,企業客戶、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以及普通消費者也是他們的競爭目標。中國目前已有超過30家太陽能發電廠正在使用IBM的預測技術。這一技術也能幫助他們預測陽光照射值。
微軟開發了一個名為" Urban Air "的網站和相關的手機應用,用戶可看到未來48小時的空氣質量狀況。而中國網球公開賽則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IBM有關北京各公園空氣污染的48小時預報。
然而,微軟和IBM的空氣質量預報應用目前仍有不足之處。微軟最新的iPhone應用缺乏廣告中的預測功能,​​公司承認出現一處技術問題。最近"紅色預警"期間,北京的學校停課,但中國網球公開賽和IBM的預報系統卻建議民眾"輕度運動"。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可能會遺傳的癌症


(中文為自動翻譯)

是否所有癌症遺傳嗎?


號癌症是不是在這個詞的真正意義上的真正的遺傳性。遺傳性意味著你一定會得到一個特徵,如眼睛的顏色或你從父母繼承的基因疾病。癌症的病因並不這麼簡單。癌症不是由僅僅一個基因引起的。癌症通常是老年人的疾病,當發生在小區的幾個基因改變大多數癌症發生。這就是所謂的零星癌症。


但有些人繼承故障(突變)基因,使他們開發一個特定癌症比正常人高的機會。例如,誰擁有一個錯誤的BRCA1基因的婦女有患癌症在他們的生活中的一個80%的機會。但是,這仍然意味著,1〜5名婦女與這種基因的改變會不會得癌症。高達1中20(5%)的癌症是由一種遺傳缺陷基因引起的。


這可能是由一種遺傳缺陷基因引起的與癌症可能似乎在家族中包括


乳腺癌

卵巢癌

腸癌

子宮癌

視網膜母細胞瘤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黑色素瘤

前列腺癌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ncers-in-general/cancer-questions/are-all-cancers-hereditary

Are all cancers hereditary?

No. Cancer is not really hereditary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Hereditary means that you definitely get a trait such as eye colour or an illness from the genes you inherit from your parents. The cause of cancer is not as simple as that. Cancers are not caused by just one gene. Cancer is usually an illness of older people and most cancers occur when several genetic changes occur in a cell. This is called sporadic cancer.
But some people inherit faulty (mutated) genes which make their chance of developing a particular cancer higher than normal. For example, women who have a faulty BRCA1 gene have an 80% chance of getting cancer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But this still means that 1 in 5 women with this gene change will not get cancer. Up to 1 in 20 (5%) cancers are caused by an inherited faulty gene.
Cancers that may be caused by an inherited faulty gene and may seem to run in families include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加工助劑」或"食品添加物"之管理?


不要搞名詞之爭議:應該規定成品的任何添加物或「加工助劑」不得超過之量。

加工助劑怎麼管?業者霧煞煞

食藥署在今年3月預告《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備受爭議,食藥署除了率先將〈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7種溶劑列入其中,同時還增加丁烷、二氯甲烷等5種溶劑,遭立委林淑芬抨擊,食藥署未做風險評估,卻要放寬相關標準,林淑芬在立法院臨時提案要求該草案需重新修正。食藥署則在上週五舉辦《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公聽會,會場聚滿近百位業者發表意見。
何謂「加工助劑」?例如烹調食物常會用到的大豆沙拉油,製作時除了要讓黃豆脫皮、碎豆搓破油囊外,另需仰賴「己烷」協助萃取,讓黃豆溶出液態雜油和固態豆粕,「己烷」就是所謂的「加工助劑」。但過去己烷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中被列為「食品添加物」,也適用相同管理模式,如今食藥署準備將部分加工助劑單獨列出,擬定《加工助劑衛生標準》標準,適用不同管理模式。
食藥署昨天端出的草案內容,剔除了後來新增的5種溶劑,包含丁烷、二氯甲烷、丁酮、丙烷和甲醇,保留原本《食安法》已規範的7種溶劑,包含丙二醇、甘油、己烷、異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三乙酸甘油酯。
《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羅列的品項。

從食品添加物變成加工助劑 管理方式大不同

《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第二條指出,加工助劑是食品或食品原料在製造加工過程中,為達特定加工目的而使用,不是食品原料或食品容器具的物質,它在成品不產生功能,但可能存在非有意但無法避免的殘留。簡單來說,加工助劑不是食品原料,而是為特定食品加工目的而使用的物質。
像製作大豆沙拉油,需在蒸煮黃豆時或蒸煮前就加入溶劑己烷,如此才能萃取出食用油脂,目前草案規定成品殘留量為0.1ppm以下;另外,若要從香辛料植物中萃取精油,則要添加異丙醇,草案將成品殘留量訂為50ppm以下。
不少業者起先質疑,未來《加工助劑衛生標準》生效後,業者若有使用,是否也要標示在食品成分中?對此,食藥署食品組官員解釋,訂定草案就是為了讓加工助劑脫離食品添加物的思維管理,而是以衛生標準看待,因此自然不用標示在成分中。

僅七種溶劑列入 其他類似物質如何管理?

更令不少業者擔憂的是,《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目前僅羅列7種溶劑,其餘未列其中,未來該適用何種標準?
像有業者提到皮蛋製程裡需浸泡「硫酸銅」讓皮蛋熟成、金盞花做香精常會使用的萃取物就是「甲醇」、製作豆腐常用的消泡劑「脂肪酸甘油脂」……等都具有加工助劑的特質,卻都未列入草案中。
對此,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解釋,尚未列入草案的品項,只要符合國際間,像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美國、歐盟和紐澳等地的加工助劑規範,業者能提出文件證明,其使用方法、製程中如何去除或終端成品殘留量符合上述國際規範,業者謹守自主管理精神,食藥署會以「個案認定」的方式予以通過。
潘志寬再三強調,《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並非採「正面表列」,列表之外的只要符合先進國家的加工助劑規範,業者屆時能提出證明解釋,還是可以使用。換言之,像是此次尚未被列入的二氯甲烷,是去咖啡因會使用的萃取溶劑,業者未來若要使用,只要符合歐盟、codex相關規範,提具說明便可。
面對食藥署的回應,與會不少業者還是質疑,「那為何食藥署還要列表將7項溶劑納入?、如果消費者或媒體質疑該怎麼辦?、地方衛生稽查人員無法理解,產生不同執法方式,業者該如何是好」?

林淑芬:食藥署應採明確正面表列 並做風險評估

潘志寬表示,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加工助劑約有700多種,未來這套標準還是會參考先進國家的相關法規,採取「滾動式修正」,目前只是先將最沒有疑慮的7項溶劑先納入,未來還有可能會增加酵素、催化劑、微生物培養物質等物質,但台灣已經慢國際很多步,必須趕快踏出第一步。
對此,在場業者有提議,食藥署應該將「參考先進國際規範」等類似字樣列入條文當中,或是《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草案第四條:「附表一之加工助劑應符合該表 列載之使用規定」,最前面加上「若使用」等字樣。食藥署官員表示,會將該意見納入參考帶回討論。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也認為,所有加工助劑的使用仍需經過風險評估程序才能羅列其中,不適合業者依循國際規範自行舉證,「這個舉證未來地方單位該如何認定?」
林淑芬更直批,「食藥署這樣的規範根本和沒規範一樣。」據了解,林淑芬辦公室曾多次要求食藥署提出國內業者實際使用加工助劑的種類,但食藥署始終沒有回覆,「這樣實在很難依照國內使用情形,討論要開放哪些品項。」
林淑芬表示,其實將加工助劑一項一項正面表列、殘留量規定清楚並不難,codex能做到,食藥署應該負責任些,做好相關調查,才能真的為民眾把關。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深圳垮塌事故 質疑中國工業安全標準以及監督的可靠性

深圳垮塌事故4天前,益相龍曾被要求停工

深圳市益相龍公司曾在發生垮塌事故前4天被要求停工。而早在多月前,就有專業諮詢公司因為安全隱患而要求益相龍停止營業。
China Rettungsaktion nach Erdrutsch in Shenzhen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路透社週四的一份報導,深圳市益相龍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即對深圳垮塌受納場負有管理責任的公司,曾在事故發生前4天被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要求停工,原因是對安全的憂慮。
在周日發生的嚴重滑坡事故中,截至到目前已有兩人被證實死​​亡,70餘人仍在失聯。
這一人為事故不禁讓人對中國工業安全標準以及監督的可靠性提出質疑。週二,警方搜查了益相龍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辦公室。
建星項目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卞玉祥(音)電話告訴路透社,該公司受深圳市委託監督全市的工程項目。建星先是建議益相龍公司停止所有工作,在接下來的數月裡又不斷要求益相龍停止營業。卞玉祥還說,建星呈報了與政府投資項目有關的建築垃圾受納場的5 大問題,並對其質量監督提出質疑;益相龍沒有對建築項目周圍的地況坡度等進行測量測試,也沒有遵守其他安全標準如戴安全帽。
卞玉祥說,在12月16日舉行的一次議會上,建星還在呼籲益相龍必須停止所有運營項目。該次會議有光明新區城市管理辦公室的官員等到場。"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都讚同這項建議。"他還補充說,這樣益相龍必須停止工作;而建星本身則不具備勒令益相龍停工的權力。
"我的責任是向光明城市管理辦公室呈報我所發現的問題。發號指令的事則由城市管理辦公室來做。"
路透社電話聯絡了益相龍公司、光明新區城市管理辦公室等,但都無人接聽電話。
據新華社之前的報導,發生事故的淤泥受納場在被要求停工後仍營業多月,期間的收土費估計高達750萬元。
  • 日期 24.12.2015
  • 作者 李魚/苗子(路透社等)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The Effects of Chronic Heavy Drinking on Brain Function Are Underdiagnosed

A sobering thought for the holidays: Chronic heavy drinking can cause insidious damage to the brain, even in people who never seem intoxicated or obviously addicted.

Diagnoses of alcohol-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and alcohol-associated…
WSJ.COM|由 MELINDA BECK 上傳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庸人自擾的爭論: 請握扶手站穩踏階不留通道 台日誰先改好

Cheryl Lai 分享了 Chen Kun Chang 的貼文
日本會發明這種奇怪的行徑,也不難理解,因為日本社會對時間要求極為苛刻,而電車系統又因人口眾多以及過去發展過程的歷史因素而錯綜複雜,加上大都市如東京在上班時間的尖峰運量已逼近極限,上班族轉車時若是稍有差池,差了一班車,連鎖延遲下來,就會遲到,而這在社會上又不被允許,於是每天都上演眾人在車站從月台飛奔到電扶梯,再趕下另一個電扶梯,彷彿後面有殭屍追殺似的可怕畫面。
日本人自己也發現這整個情況有潛在的危機,當交通尖峰時間,一大群人為了留出通道,只利用電扶梯的一半空間,結果造成月台電扶梯前擠了一大群人,這容易造成意外危險,想必台北捷運族應該都對因過度擁擠造成的可怕「掀頭皮事件」記憶猶新;而人在電扶梯上快速奔跑本來就不是個安全的好主意,若掉了東西可能砸到人、卡住電扶梯造成損壞,萬一跌倒,可能會造成嚴重受傷,在人數眾多的長電扶梯上奔跑而跌倒,更有可能一連撞倒許多人;在工程上,人擠在同一邊對電扶梯結構是不至於造成太大威脅,但經年累月都這麼做,累積下來,是否可能造成電扶梯維護頻率較原始設計上升、成本增加,也有人討論。
為了避免上述危險與問題,日本現在積極宣導要握住扶手,為了怕太過隱晦,還畫了一張圖,明白的畫出乘客分散站在電扶梯兩側,每個都握住扶手、不留通道的宣傳海報,表示叫你握住扶手就是要你在電扶梯上站定不動,不要走路奔跑,所以也不要留通道,而是應該平均分散在兩側站立才對。
呵呵~有意思..

台北人搭乘捷運,上下電扶梯時,總會自動擠在同一邊,留著另一邊空蕩蕩的,當作通道,每個人這麼做時都自認為是一項美德,卻不曉得...
TW.ON.CC|由藍弋丰上傳
台北人搭乘捷運,上下電扶梯時,總會自動擠在同一邊,留著另一邊空蕩蕩的,當作通道,每個人這麼做時都自認為是一項美德,卻不曉得這其實是一項陋習,當初錯誤引進陋習的捷運局早就改變政策,連這項習慣的來源國日本,其實也正拼命要消除這個陋習,卻束手無策。
若台北捷運族有注意捷運局的宣導廣播,應該早就發現,過去曾經宣導靠右站立、左側通行的廣播已經悄悄消失,換成現在的「緊握扶手,站穩踏階」,要電扶梯上人人都握緊扶手、站穩踏階,也就是不鼓勵在電扶梯上「爬樓梯」,所以當然也沒有必要留通道,但是台北捷運族聽不懂這個隱晦的政策轉變,到現在還是每天留著通道,只擠在同一邊。
過去台灣並沒有這個陋習,在捷運以外的電扶梯上,人們還是平均的站在電扶梯兩側,不會特別擠到同一邊,直到捷運局的錯誤宣導,竟然在短短幾年內創造出這項「傳統」,還改都改不掉。當初會引進這個陋習,是因為向日本看齊的結果,認為日本人犧牲自己登上電扶梯的等待時間,留通道給趕時間的人快速通行,是一項美德。
日本會發明這種奇怪的行徑,也不難理解,因為日本社會對時間要求極為苛刻,而電車系統又因人口眾多以及過去發展過程的歷史因素而錯綜複雜,加上大都市如東京在上班時間的尖峰運量已逼近極限,上班族轉車時若是稍有差池,差了一班車,連鎖延遲下來,就會遲到,而這在社會上又不被允許,於是每天都上演眾人在車站從月台飛奔到電扶梯,再趕下另一個電扶梯,彷彿後面有殭屍追殺似的可怕畫面。
日本人自己也發現這整個情況有潛在的危機,當交通尖峰時間,一大群人為了留出通道,只利用電扶梯的一半空間,結果造成月台電扶梯前擠了一大群人,這容易造成意外危險,想必台北捷運族應該都對因過度擁擠造成的可怕「掀頭皮事件」記憶猶新;而人在電扶梯上快速奔跑本來就不是個安全的好主意,若掉了東西可能砸到人、卡住電扶梯造成損壞,萬一跌倒,可能會造成嚴重受傷,在人數眾多的長電扶梯上奔跑而跌倒,更有可能一連撞倒許多人;在工程上,人擠在同一邊對電扶梯結構是不至於造成太大威脅,但經年累月都這麼做,累積下來,是否可能造成電扶梯維護頻率較原始設計上升、成本增加,也有人討論。
為了避免上述危險與問題,日本現在積極宣導要握住扶手,為了怕太過隱晦,還畫了一張圖,明白的畫出乘客分散站在電扶梯兩側,每個都握住扶手、不留通道的宣傳海報,表示叫你握住扶手就是要你在電扶梯上站定不動,不要走路奔跑,所以也不要留通道,而是應該平均分散在兩側站立才對。
各車站還把這點列為加強宣導活動,說當期的特別活動就是大家一起好好的握住扶手。甚至連商店也共襄盛舉,知名的3C通路,在店內電扶梯宣導比車站還要更進一步,直接挑戰陋習,明說在電扶梯上走動奔跑很危險,不要留通道。很不幸的是,儘管各地鐵、商家這樣的宣導轟炸,日本人還是堅持陋習,非得擠在同一邊不可。
台灣人也是非得擠在同一邊不可,不同的是日本有長年的傳統,台灣卻是短期內造就,這或許是個意外造就的社會實驗,證明某些群眾行為習慣可以短時間養成,一旦養成後卻因為人類從眾的天性很難改掉,有的人不知宣導已經改變,以為陋習是美德,所以每天這麼做,有的人明明知道宣導已經改變,卻因為怕被搞不清楚的人指責,還是一樣這麼做,省得還要多費唇舌跟對方解釋他的美德是陋習;這個奇異的社會實驗,也說明了:什麼陋習最難改掉?往往就是被以為是美德的那種。
到底最後台灣和日本誰會先消除這種陋習呢?可不要有一天日本人已經成功扭轉這個陋習,台灣人卻還每天當美德遵守,那可一定會成為未來歷史、社會學家研究的題材,他們論文的開頭或許會這麼說:「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深圳市「光明新區」鳳凰社區恆泰裕工業園渣土受納場「山體滑坡」,失聯人數已激增至91人!


深圳市「光明新區」鳳凰社區恆泰裕工業園渣土受納場「山體滑坡」,失聯人數已激增至91人!

中國廣東深圳市「光明新區」鳳凰社區恆泰裕工業園,20日中午11時40分…
STORM.MG

最新統計,失聯人數已激增至91人!

《北京青年報》痛批:「深圳的這場山體滑坡,幾乎完全沒有天災的成分,而是一場赤裸裸的人禍。無論是當初的劈山採石,還是廢棄之後改作渣土受納場,發生災難的這塊山地,都如同一塊脫離監管的飛地,在一種完全無序的狀態下不受控制地接納著從城市拉來的渣土,直至超出山體的承受極限而崩塌。」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Simplified prostate cancer grading system deemed accurate, could reduce overtreatment


Simplified prostate cancer grading system deemed accurate, could reduce overtreatment

Johns Hopkins team developed method as Gleason scale alternative

Hub staff report /  3 days agoPosted in HealthTagged prostate cancercancer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Jonathan Epstein
Jonathan Epstein
RELATED ARTICLES
Men with history of asthma ar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fatal prostate cancer, study suggests / Hopkins Medicine
ONCOLOGY

An epigenetic key to a mystery

 Summer 2014
A Johns Hopkins oncologist is uncovering clues as to why so many American men get prostate cancer and how we can prevent it. / Johns Hopkins Magazine
Researchers from Johns Hopkins have developed a new grading system for prostate cancer that they say is more accurate and less confusing than the longtime medical standard.
For decades, the Gleason grading system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accepted model for ranking the aggressiveness of prostate cancer. But a research team led by Jonathan Epstein from Johns Hopkins Medicine now has conclusive research back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impler, alternative system they first proposed in 2013, one which could help prevent overly aggressive treatments for low-risk prostate tumors. The team now plans to promote that system worldwide as a parallel to the Gleason scale, with the potential goal of transitioning to the simplified system over time.
The team tested their model using data from more than 20,000 men whose prostates had been removed. The results of their study are detailed inEuropean Urology.
"The new system should make treatment options clearer to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ays Epstein, a professor of pathology, oncology, and urology and a member of the 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Aside from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prostate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among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ers say, so accurately grading the disease is crucial for providing the right treatment. Prostate cancer is also common in northern Europe and becoming more prevalent in Asia.
While the Gleason system has 25 potential scores, the method Epstein and his team developed has only five grades, with 1 indicating the least aggressive cancer and 5 indicating the cancer with the worst prognosis. The novel five-tiered grading system has already won acceptance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The researchers say this system is not only easier to use and understand, but also yields more appropriate treatments.
The Gleason model was first develop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by Dr. Donald Gleason of the Minneapolis VA Medical Center. Epstein says the system can be for tricky for physicians, who have to deal with several potential scores that come from analyzing tissue patterns of the prostate tumor. The sum of all the scores produces a final result ranging from 2 to 10, which can confuse patients and compound their fear. When patients learn they have a Gleason score of 6, for example, they tend to believe their cancer is more aggressive than it may be in reality, Epstein says. That can lead to treatments that might be less suitable for those patients, such as prostatectomy or radiotherapy.
"The prostate cancer that we see today is not the same that we used to see four decades ago," Epstein says, "because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have evolved and prognoses have impr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