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虛弱」(オーラルフレイル)是指口腔功能逐漸退化的狀態。這種狀況若未改善,不僅會導致牙齒喪失或無法順利咀嚼,還會提高1至2成的失智風險。
瑞典針對77歲以上的557名長者進行分析後發現,無法咀嚼較硬食物如蘋果的長者,罹患認知障礙的風險顯著增加。這項研究在《美國老年醫學會誌》上發表,證實不論是天然牙齒或假牙,只要咀嚼次數減少,都會影響腦部血流量,進一步提高失智的風險。
同樣地,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團隊也追蹤了3萬8000名65歲以上的高齡者,為期9年後發現:當牙齒少於19顆時,失智的風險提高1.12倍;若完全沒有牙齒則提升至1.20倍。此外,咀嚼困難和口乾燥亦分別增加約1.1倍的風險。
咀嚼不僅是進食的一部分,更涉及咀嚼肌、牙周組織、顎關節和神經系統的協調運動。咀嚼時需持續閉口,防止食物掉出或過早吞嚥,這是一項高度複雜且需要平衡感的動作。更重要的是,咀嚼會促進面部肌肉運動並提升腦部血流量,對腦部形成積極的刺激。
「咀嚼能率」是衡量咀嚼效率的重要指標。研究指出,若失去一顆臼齒,咀嚼能率將降低至原有的40%至60%。而若需全口假牙,咀嚼效率甚至可能降至25%至30%。因此,咀嚼能力下降常與認知功能障礙相關。
牙齒的喪失也可能導致唾液分泌減少,進一步影響口腔健康。而慢性牙周炎等口腔問題,也可能加速頸動脈硬化,甚至成為阿茲海默症的誘因。因此,保持牙齒與口腔健康是預防認知退化的重要一環。
為促進民眾養成良好咀嚼習慣,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9年推行「嚙ミング30」計畫,提倡每口食物至少咀嚼30次。不僅能促進唾液分泌、防止蛀牙,還能提升味覺與五感的敏銳度。此外,增加咀嚼次數能刺激滿腹中樞,避免過度飲食,有助於保持健康體重。
現代生活繁忙,許多人不自覺養成快速進食的習慣。若有早食習慣者,不妨試著實踐「嚙ミング30」,讓細嚼慢嚥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這不僅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更能帶來長久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每日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