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顯現出其關鍵角色。我們見證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也親身體驗了防疫隔離、快篩檢驗等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些現代公共衛生的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而且是一個涉及醫學進步、政治權力、社會接受度及跨域整合的複雜過程。
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的世界史並不長,大約直到19 世紀後期才奠定理論基礎。在全球視角下,隨著細菌學的興起與科學知識的擴散,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都成為現代醫學技術的實驗場;這項技術的傳播與應用,也隨著帝國的擴張與殖民統治,影響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場人與技術的碰撞中,檢驗與疫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可體現現代醫學與治理策略交織的一個縮影。
1895 年,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對臺日兩地來說,都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新領土是殖民擴張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治理的挑戰。當時的臺灣,有抗日團體,有流行病肆虐,均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殖民政權的運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成為日本政府殖民治理臺灣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細菌學的興起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則為日本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治理工具。統治者利用這些技術來控制傳染病,也同時達到強化統治的目的。
這一點不獨在臺灣,在日本本地也是如是發生。當時的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帝國,不僅僅是疫苗技術的引入者,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知識的再創造與輸出。然而,細菌學和血清疫苗技術的應用,涉及的不僅是醫療衛生技術的革新,也關係著醫學家之間、衛生行政人員之間,以及政府與被統治人民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一過程中,醫學專家、衛生行政官員與當地社會人群之間,發生了連環相扣的互動與角力折衝。
本書的討論重點不在醫學技術的進步歷程,也不僅僅是臺灣作為知識技術後進地區,如何在殖民統治下接收、消化、改造並應用這些近代醫學知識的過程,更是欲以此為例,說明在全球化下,技術的發展依賴於科學進步,也是權力、文化與社會動態之間的多重角力與融合。在殖民統治下,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在臺灣的發展是一個多重力量交織的歷史現場,揭示了醫學技術如何成為政治運作與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
★ 當代臺灣的公共衛生體系,既是全球衛生治理框架的一部分,也深刻受到日治時期經驗的影響。今日的預防接種制度、公共衛生政策與社會氛圍,無論在理念還是技術上,常常能看到過去的影子。
★ 透過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歷史事實的考證,更是對當下預防醫學政策與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思。通過研究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夠更多面向地理解當前的防疫體系,也能看見臺灣醫學在全球衛生領域中曾經有的角色和定位,並對全球醫學知識技術的傳播與實施有更廣泛理解。
★ 希望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臺灣醫學史上這段關鍵的發展歷程,理解預防接種的意義不僅僅是防疫,更是醫學、社會與體制變遷的重要環節。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劉士永(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歷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醫學史、常民史。著有《日治時期臺灣客籍醫師名鑑》、《臺灣女人記事-生活篇》、《牌牌原來一家親》、《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等專著。
推薦序 / 戴寶村 醫衛臺灣 防疫細探
推薦序 / 劉士永 醫學乃人行仁術
推薦序 / 郭文華 翻轉歷史,回歸群體衛生- 讀《接「種」臺灣》有感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 細菌和免疫應用開展(1870 ~ 1914)
第一章 近代日本衛生行政的開展
一、衛生行政體系的轉變:從學術機構到內務省
二、細菌學與血清疫苗:新技術的推展
三、醫政同心推動近代公衛政策
第二章 邁向全民接種
一、技術革新開啟全民種痘
二、鼠疫預防針的嘗試與中斷
第三章 建置細菌學人才和機構
一、鼠疫推促細菌學發展
二、臺灣的傳染病研究所講習生
三、跨域的臺灣總督府研究所
▍第二部分 / 一戰改制與疫變狂潮(1914 ~ 1931)
第四章 傳染病研究所移管波瀾
一、倏然改隸文部省
二、移管事件的「裏」由
三、移管後的重組與爭議
四、開放民間製造販賣
五、MIT 血清疫苗
第五章 跨國惡疫中的救命草
一、1919 霍亂大流行:預防針防疫模式的確立
二、流行性感冒:未知病原的疫苗開發
第六章 開放中的發展與整理
一、日本血清疫苗機構大擴增
二、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三、日本技術的海外伸展
四、整頓傳染病研究所
▍第三部分 / 以帝國備戰為導向(1931 ~ 1945)
第七章 備戰、轉向與限界
一、傳染病研究所研製類毒素
二、開放製造細菌毒素製劑
三、大阪帝大「另置」血清疫苗機構
第八章 衛生部轉帝大延長
一、衛生部的新使命
二、帝國大學的延長
三、士林支所的政治使命
四、解體化成帝大附屬
第九章 扶植或移植
一、帝大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
二、士林支所的政治面向
三、提升外地血清疫苗產能
四、龐大的細菌血清學部
醫療, 健康與品質報
創刊號 2007/12/25 主選者:鍾漢清
全球
Effort to Defeat Polio Faces Unique Challenges
Unclear When Vaccination Can Be Halted
(By David Brown, The Washington Post)
BBC 2007年12月2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8:12北京時間 02:12發表
研究表明海參蛋白可防止瘧疾傳播
海參--華人眼中的美食海參竟然也能用來對抗瘧疾。研究發現,海參產生的一種蛋白內的毒素可以用來防止瘧疾的傳播。
一組國際科研人員進行的研究顯示,海參產生的一種毒素,能夠殺死初期發育階段的瘧疾原蟲。瘧疾原蟲主要通過蚊子傳播,科學家培育了自身能夠產生這種毒素的轉基因蚊子進行試驗。他們表示,培育出來的蚊子在叮咬人類的時候,同時進入人體內的瘧原蟲數目大為減少。
轉基因蚊子如果在一個地區取代普通蚊子,那麼該地區掃清瘧疾後疫情就不會很快地死灰復燃。不過科學家同時指出,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驗和研究,才能夠把這項技術實際運用到防止瘧疾傳播上。今年3月,美國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轉基因蚊子,可以不受瘧原蟲感染,用以抗擊瘧疾傳播。
科學家們希望將這些經過轉基因的蚊子放入自然環境,由它們繁殖逐漸取代普通蚊子,以阻止瘧疾通過蚊子叮咬進行傳播。全球每年有5億人受到瘧疾感染,其中100萬人更加因此喪生。
估計世界有40%的人口處在感染瘧疾的陰影下,大部分在非洲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試圖找出更好的方法,減低人們受瘧疾的危害。
美國
The New York Times leads with a look at how several states that began the year with big dreams to overhaul health care continue to face resistance from business groups, as well as increasing questions about who is going to foot the bill, particularly in a not-so-rosy economic climate. The Los Angeles Times leads with news that a California appeals court put restrictions on when health insurers in the state can cancel a policy. Insurers can't wait until bills add up to check whether someone gave inaccurate information in an application form and can only cancel a policy if they can prove a customer "willfully misrepresented" health information. In the past, courts had usually sided with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some predict this ruling will open up the field for hundreds of new trials that could "scare the hell out of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a lawyer said.
日本
首相、薬害C型肝炎原告団に謝罪「心からお詫び」 MSN産経ニュース
首相が薬害肝炎でおわび 原告団に、一律救済伝達 東京新聞
Tamiflu之服用與與行為異常(自殺)無關
檢查器的transducer 沒更換而傳染C型肝炎(五病人係同一基因)
台灣
台灣最近一週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疾管局今天公佈最新各地區流行情形,流感疫情以「北部」與「東部」最高,有些甚至已經超過全國整體的警戒值,中部則接近臨界,南部疫情較偏低,全國所流行的呼吸道病毒,還是以A型流感為主,流感「高峰」,預測是在1月中旬。
今天是聖誕節,卻有些人得在醫院裡度過,不管是探病、 就醫或是醫護人員在崗位上工作,消基會今天表示,離開醫院可能帶著8萬 隻細菌,呼籲民眾多洗手。 今年九月初消基會公布檢測鈔票上的細菌,75%檢出帶 有造成食物中毒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CSQ
王晃三:「……醫療品質論譠可以順利完成是一件快慰的事。再也没有比能把一件事做好
更值得高興了。
我很高興在這次論譠的過程中又發展了一些新的做法
1. 秘書處指定了總召集人, 玄岳也做得稱職, 分工合作無間;2. 每一位專家座談與談人可以有三位免費名額 發揮了酬謝及協助動員的双重功能;3. 演講及座談會場分樓辦理的新模式;4. 摸索出和各單位横向連繫的途徑;5. 新的擴音系統發揮了功効;6. 與談人會後聚餐發展後續關係成為定型化...
接下來, 我們仍有下列事項要完成
1. 問劵調查反應;2. 寄發更新版Power Point;3. 把這次收集到的通訊資料建檔, 以備日後需用...」
賀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王晃三策劃)
醫療照護最佳運作模式 (吳欣怡博士)
大功告成
So Far, So Good.
吳欣怡博士問起 Dr. Deming一篇論文:
Dear Dr. Wu,
Congratulations for the very successful quality forum and a wonderful presentation.
I checked with the file and list a paper by Dr. Deming for your reference.
Some Notes on Management in a Hospit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Health Systems, Vol. 2, No.1, Spring, 1900.
In case you can not get it then I'll try to "find out" it and scan it for our reference.
Once again,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a nice trip here. I hope we can meet soon or later and I can report back some of our accomplishments soon.
Best Regards,
Hanching Chung
譯按:這是戴明博士所謂的改善/改革的「外來」智慧之一例。
一家醫院是某醫療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在營運上有效率的系統中,作業人員了解他們的工作如何與該系統配合。每個人都自覺其重要,工作的同事們也都會感到自己是要角。
要 使系統發揮最佳的效果,光憑苦幹與全力以赴還不夠。一系統必須善加經營。醫院的管理者對院內的許多事情知之甚詳。護士長也一樣。譬如說,護士長知道許多管 理者看不到的事情。同樣的,任何工作其間的護士也如此。照顧住院病人的醫生會知道許多醫院的「獨家新聞」。院內病人會看出他人所未見的。
這些從不同角度得來的觀察,如果能公之於世,對醫療系統的管理或會有所助益。
下述筆記為某一喜觀察而心懷感恩的病人所作。它們顯示,護士們即使極為認真、努力,又具備特殊技能和知識,卻大多為(系統所)浪費掉了。護士們眼見她們的努力,大半都毫無成果,一定感到很喪氣。在這種情況下,身為護士如何感到有尊嚴、以職業為榮呢?
作者希望發表這些從病人觀點看醫院的筆記,能對醫療管理之改善稍有幫助。
某醫院病患筆記
Some Notes on Management in a Hospit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Health Systems, Vol. 2, No.1, Spring, 1900
英國
醫院為“政績”超支
 英國醫院的急診室開支引起了爭議 |
《泰晤士報》說,英格蘭地區的醫療管理當局制定了急診室輪候時間少於四個鐘頭的目標,當地的醫院為了達到降低輪候時間的目標,在過去5年間額外花費了20億英鎊。
報道說,一些病人被送到急診室接受治療,但在當日就出院,表明他們的病情並非嚴重。
報道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個被送到急診室的病人的醫療成本達到1000英鎊,但沒有這個目標的話,每個病人的成本只是100英鎊。
印度
3M celebrates leadership with Littmann Stethoscopes
Moneycontrol.com (press release) - Mumbai,Maharashtra,India
... the Littmann engineers continue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auscultation technology and use process improvement tools, such as Six Sigma, to provide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