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一粒膠囊引發的擔憂:工業明膠





一粒膠囊引發的擔憂似乎正在蔓延。



中央電視台4月15日播出的《每周質量報告》節目中,曝光了被用於制造膠囊的黑幕。之後幾日,工業明膠成為了大家談論的焦點,而且隨之而來的擔憂已經影響到了部分個股的表現。這些個股或與此事有直接關系,或沒有直接關系。

首當其沖的,是明確有一款產品出現在曝光名單中的通化金馬。通化金馬在事件曝光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即大幅低開,之後雖有主力資金護盤跡象,但仍在本周逆勢下跌4%以上。上証綜指同期上漲1.50%。

之後媒體再度爆料,一家涉嫌將工業明膠銷往制造廠的企業故意縱火焚毀了部分証據,而在殘留証據中發現了該廠疑似還將工業明膠銷往了多個食品企業,其中包括國內幾家知名奶企。光明乳業、伊利股份和三元股份均受到股價沖擊。三元股份旋即發布澄清公告與工業明膠劃清界限。

最令人錯愕的可能就是東阿阿膠的大幅暴跌。該股在本周三放量大跌4.30%,盤中最大跌幅曾觸及9.79%。東阿阿膠主營阿膠及相關制品的生產銷售,按理說與工業明膠沒有業務往來,但市場並沒有掩蓋自己的擔憂。今年3月份,東阿阿膠就一度陷入造假漩渦,當時有媒體質疑東阿阿膠的原材料並非純正驢皮,公司股價也曾為此大跌,隨後公司發布澄清聲明才緩和了局勢。據報道,阿膠行業中確有不良廠家用馬皮、豬皮甚至是皮鞋下腳料來制造劣質阿膠。無奈此次曝光的工業明膠也是用廢皮鞋等下腳料制造。時隔不久,東阿阿膠受到了二度“傷害”。

先不論事實情況如何,總之是與工業明膠事件可能有所牽扯的,就會先被套上“莫須有”的罪名。這反映了中國食品和藥品行業陷入了一場不斷深化的信任危機。

在股票市場中,這種信任危機就會成為行業負面因素,而且這種負面因素未必只影響到牽涉其中的上市公司,還可能影響到整個行業。



之所以可能成為行業性的負面因素,是因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被曝光,而且許多曝光並非只是個案,還有群體事件甚至是全行業潛規則事件。比如不久前媒體報道的中藥材行業造假成風,去年豬肉領域的瘦肉精事件,還有更早的牛奶行業三聚氰胺事件。



隨著這些事件曝光,食品藥品行業企業不斷面臨著商譽風險、經營風險和管制風險。久而久之,這種風險可能令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即這些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目前的法律和監管制度無法體現長期有效的效果。這些風險如果印象化,可能對行業板塊形成情緒上持續的負面影響。



近期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曝光頻率加大,一方面可能是源自於行業監管長期缺失所積累的弊病顯性化,另一方面則可能是源自於目前中國經濟環境的壓力。



目前中國經濟呈現明顯的增速下滑特征,與此同時,通脹壓力雖然有所減輕,但CPI漲幅減小只是意味著物價上漲速度放緩。於是下遊需求沖擊和消化成本壓力兩頭夾擊,對中遊行業造成了巨大的經營壓力。鋼鐵、水泥等行業已經受到了明顯影響,而食品和藥品行業也算是中遊行業。食品藥品行業下遊需求雖然彈性較小,但價格受到了一定的管制和幹預,而且行業集中度又較低,面臨相對激烈的競爭,這導致了這兩個行業可能無法通過市場化提價來消化成本壓力。於是部分企業只能從偷工減料入手來緩解經營壓力。



對偷工減料消化成本的擔憂在每次有關部門約談漲價企業時都會或多或少出現。盡管無法直接証實意在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不當利益的企業是否真的迫於是成本壓力,而非單純因為企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缺失,但想必一個“倉稟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經濟和商業環境,有助於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於是,在當下這種經濟和商業環境中,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以及流於表面的監管制度,很難想象投資者和消費者會突然消除對行業和上市公司的狐疑。問題曝光不是每天都有,杯弓蛇影卻隨時可能放大風險。退一步考慮,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能是確實反映了部分行業企業的經營壓力。



短期來看,食品藥品行業當下可能難以提起投資者的興趣。但長期來看,有一種諷刺而又可悲的結果卻不得不考慮。假如中國食品藥品行業真的如投資者所擔憂的那樣,安全問題在長時間內得不到有效解決,而監管機制繼續流於表面,有些涉案企業又似乎大而不能倒,那麼消費者可能面臨萬般無奈的妥協局面。



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中國乳制品上市公司以及豬肉精事件中的雙匯股份,在經過了短期沖擊後,繼續生龍活虎地出現在民眾的日常生活和股票市場中。也許,這是投資者可以感到慶幸的,但這種慶幸是建立在消費者不幸的基礎上的,而投資者本身也是消費者。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寫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與作者聯系。)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