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甲狀腺亢進 (謝明玲)


  天下雜誌432期
水腫、凸眼、焦慮、失眠,生活中壓力,加上遺傳與體質的因素,使許多青壯族群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該怎麼面對這個愈來愈普遍的文明病?半年前,35歲、從事教職的徐小姐,開始感到雙腳發抖無力,連上公車都得用力扶住車門扶桿,才能把自己拉上車;她還常莫名地噁心、想吐。

家醫科醫師為她抽血、驗尿,發現是甲狀腺亢進作怪。
「我父母都有甲狀腺亢進,」徐小姐說。「但醫生說,大概是半年前母親過世造成的情緒不穩定,讓病跑了出來。」
甲狀腺亢進,是困擾青壯人口的文明病,最常發生在20至40歲的族群。
位於頸前,狀似蝴蝶的甲狀腺,負責掌管新陳代謝和成長。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是免疫疾病,多和遺傳與體質相關,但壓力常是誘發疾病出現的關鍵。她在臨床上,的確看到愈來愈多因壓力造成甲狀腺亢進的例子。
她解釋,壓力大時,免疫系統製造的抗體會增加,造成甲狀腺發炎反應,引起甲狀腺分泌過量。
專長甲狀腺疾病的台大內科教授張天鈞也指出,研究已經發現,二次大戰時人們壓力大,甲狀腺亢進的人就多;他也看過在台灣得到甲狀腺亢進的學生,到國外念書後因為升學壓力減輕,病就好轉了。
不可忽視的甲亢風險
甲狀腺亢進和一般疾病不同,它的症狀游離於全身,且每個人症狀表現可能不同。
張天鈞解釋,這是因為甲狀腺影響廣泛,會作用在全身每個細胞。
從腹瀉、發抖、心悸、水腫、凸眼、掉髮到易怒、焦慮、無法深度思考,以及失眠、體重減輕等,甲狀腺亢進症狀的遍及全身,不僅對生活帶來困擾,也常讓人誤認是其它疾病,而延誤治療。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就是在慢跑時因心律不整暈倒後,才發現是甲狀腺亢進。
未被妥善治療的甲狀腺亢進會帶來嚴重後果。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蔡麗玉有位四十五歲的病人,雖然知道自己有甲狀腺亢進,卻一直沒有順從地服藥,最後引起心臟擴大、心衰竭。
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若控制不良,也有人是在接受如拔牙等小手術麻醉時,誘發心律不整,甚至引起「甲狀腺風暴」,各症狀迅速擴大、加重。
她也提醒,甲狀腺亢進引起全身代謝變快,包括骨頭,因此許多人會提早出現骨質疏鬆;它還影響排卵,使得懷孕困難;對孕婦來說,甚至可能造成流產或影響胎兒健康。
與甲狀腺亢進共處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並不複雜,常見的選擇是藥物、放射線治療或外科手術。
蔡麗玉表示,在亞洲,使用藥物是最常見的方式。一般來說,服藥六至八週後,甲狀腺功能會恢復正常,但還是要持續服藥,可調整藥量,治療一年半至兩年,才能減少復發機率。但她也提醒,要隨時注意是否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以判別是否出現白血球過低的副作用。
美國則常以放射線直接破壞甲狀腺組織,做為治療方法。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一勞永逸,復發機率低;但除了年輕女孩治療後一年內不能懷孕等限制外,治療後,有人會出現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要定期吃藥補充。
外科手術,則在特殊情況下才執行:如甲狀腺已經過分腫大、壓迫到食道與氣管的病患;或對藥物出現嚴重副作用的病患,以及嚴重B型肝炎,不適合吃藥的病患等。外科手術拿走一部份的甲狀腺,但蔡麗玉表示,留下來的甲狀腺,還是可能繼續發生問題。
對於大部份以藥物控制甲狀腺亢進的病患來說,因為免疫系統與抗體不會消失,還是可能會復發,重要的是調整生活,學習與它共處。定期吃藥。醫師們提醒,千萬不要在急性症狀減緩後就自行停藥。

避免高碘。盡量避免如海藻、海帶等高碘食物。青菜中,菠菜也含碘,但蔡麗玉建議,只要不吃多就沒有關係。另外,應食用不含碘的食鹽;服用綜合維他命時,也要注意維他命是否含碘。而如照X光要打顯影劑時,也應提醒醫檢師自己有甲狀腺亢進的問題。
避免刺激性食物與行為。甲狀腺亢進的人應該避免飲用咖啡與酒,和太劇烈的運動。
調整生活壓力與個性。放慢步調,減少壓力,才能避免甲狀腺亢進一再復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