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2016年國人10大死因


衛福部公布2016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續35年蟬聯榜首,其次依序是: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呼吸道疾病、高血壓、腎炎與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上10種疾病去年奪走了台灣17萬2418人的生命,平均每3分3秒就有1人死亡,死亡時鐘也比前年的3分12秒加快了9秒。

按理說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應該讓病死的人數逐年減少,可是有些病的死亡率卻不減反增,不但使醫界人士感到沮喪,政府也有責任。因為10大致死疾病幾乎都與環境污染(空氣、土壤、水)、飲食有毒、基因改造、工作勞累、事故傷害(如車禍)等有關,而這些都屬公共事務範疇,也都是現代政府的職責範圍。 

疾病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很緊密。疾病率高的社會比疾病率低的社會由於預期壽命較短,人力成本相對增高,直接損害人力成本的累積。同時,疾病率高的社會醫療成本耗費巨大,排擠其他投資,造成經濟負擔沉重。此外,疾病使許多人無法正常工作,導致勞動力不足以及國家和企業的醫療支出大幅上漲,產出不足、福利卻要增加,對經濟的影響既深且廣。
疾病透過3條途徑阻礙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一是疾病減少了預期的健康壽命年數,嚇阻了國內外的投資意願,二是疾病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投資,三則是疾病對社會消費與基礎建設的投資產生抑制作用,直接拉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SARS在全球造成經濟損失高達590億美元。
疾病與(政治)權力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控制疾病如同控制權力。法哲傅柯在《瘋癲與文明》和《臨床醫學的誕生》等著作中指出,疾病是具有政治意義的事件,「與疾病對抗,首先須與壞政府做鬥爭,人須先獲得解放,才能得到全面徹底的治療。」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