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歐盟環保要求

 錢思敏:


對於永續發展的遠大目標,歐盟不是以口號,而是制定政策並以決心來強力落實,引導社會朝該方向前進。短期來看,永續可能會造成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但就長遠而言,則是一門好生意,就像是風力發電,早期投入發展的歐洲國家,在技術成熟之後,將產品和技術輸出到其他國家,同時既能滿足永續,又能帶動產業,實在不得不讓人感嘆「綠色」真是門好生意。


為了落實永續目標,歐盟並未止步,2019年所提出的「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在其政策項下所制定「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的《永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以下稱ESPR) 已經在2024年7月18日生效,並引入「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以下稱DPP),要求對產品資訊加以揭露,預計將為所有類別的實體產品設定生態設計要求,也要求企業禁止銷毀未售出的消費品,特別是紡織品和鞋類;再者,亦建立市場監管機制,以確保產品遵守生態設計要求。此外,設定綠色政府採購標準,將每年1.8兆歐元的政府採購引導到綠色產品的購買上,可以預期ESPR的實施對產業效應應該不亞於CBAM,特別是作為產品身分證明的DPP,產業界必須及早加以因應。


歐盟DPP將強制要求揭露產品資訊如產品唯一識別碼(UID);全球貿易識別號碼、合規文件、使用者手冊、製造商、經銷商和進口商資訊;安裝、使用、維護和修理產品、回收、退回和處置產品的相關資訊、環境足跡;碳足跡、技術性能、材料和來源、生命週期環境影響等,上述這些資訊必須以QR Code或NFC等可行方式,附在產品的本體、包裝或手冊上,便於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當中都能夠進行讀取,而這些資料也將儲存在歐盟將成立和管理的「數位產品護照登錄中心」中,未來海關也將會據此查核進口產品是否符合規定。


藉由DPP希望提高產品各方面資訊的透明度,以讓消費者可搜尋和比較產品,做更永續的購買決策,同時,也進一步引導企業改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和回收等行為。


優先實施DPP的產品類別包括紡織品,特別是服裝和鞋類;電池,如電動車電池;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等;家具、化學品、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不符合法規要求的企業將面臨巨額罰款,或者可能被禁止在歐盟銷售商品。


歐盟計劃在2026年推出首批附有DPP的產品,預計2030年所有銷售或投入使用的實體商品,包括零配件和中間產品都要有DPP,其產生的影響可以從幾個層次來看,首先,輸往歐盟的產品在其規劃時程下,必須要提供DPP,而未有DPP的產品,未來恐將無法進入歐盟市場;其次對於品牌商來說,供應原物料或中間財的廠商,若能提供完整DPP資訊,則將更加具有競爭力;再者,不可忽視的是未來產品必將以永續思維加以設計,訴求更加耐用、更容易保養維修升級以及回收再利用之功能,同時,生產時也一定會更加注重耗能和碳排;最後,DPP資訊揭露後,消費者勢必會在產品永續性上做比較,商品競爭態勢將會有所不同。


未來終端客戶將會以DPP內涵來選擇供應商,在此情況下,廠商必須要投入更多研發經費於產品設計與生產上,並且具體規劃如何回收再利用產品,雖然生產成本勢必增加、銷售量也許因生命週期拉長而變少,但也有機會因此拉高單價和獲利。


另一方面,在DPP門檻下,預期也有些廠商會放棄歐盟市場或是非歐盟的品牌客戶,而專注於輸出非歐盟市場或是供貨給其他國家品牌,但若此類廠商過多,也將造成產品在其他市場的過度競爭,就算廠商避開DPP,卻也可能面臨到更激烈的競爭。


率先響應DPP者像是品牌商,如英國服飾品牌商Tammam,還有零售商,如澳洲循環服裝電商平台Simple Chic以及英國最大超市Tesco,Tesco今年於其F&F時裝品牌附上DPP,消費者可取得每件成衣材料來源等資訊。


不僅是下游品牌商和零售商,為了達到2033年歐盟上市紡織品包含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所有數據「全循環DPP」(full circular DPP)的目標,紡織業更是加大在服裝和鞋類自動化回收技術和流程的開發,而為了證明材料來源,發展可追溯性纖維標記技術、識別系統等,並發展以區塊鏈技術記錄生產資訊等。


觀察跑在前面研發上述技術,以及嘗試開發各種可能解決方案的公司,幾乎都是歐洲新創或是學研界,我國是化纖或機能布料的生產重鎮,在滿足歐盟2027年底或2028年初強制要求紡織品需有DPP的目標上,必然會有壓力,但除配合品牌商提供相關資訊之外,接著要想的是要如何使用循環材料且證明其永續性,提高產品的耐用性、可修復性及可升級性,再者,使用更永續的生產方式,並且要完整蒐集和管理產品的生產數據。


全文詳見留言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