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小漁民站出來,台灣電磁波規範轉向!

小漁民站出來,台灣電磁波規範轉向!




七股氣象雷達站距漁民工作場所只有100多米,設置前卻未評估雷達電磁波對健康有無風險。(攝影:許世穎)
       從臺十七線進入台南市七股鹽山,就可見七股氣象雷達站巨大的白色球體,矗立在波光粼粼的瀉湖上。11年來,這雷達站為台灣掌握西南海的降水、風場,但七 股區鹽埕裏這緊臨雷達的小漁村,卻疑似受到雷達電磁波影響,村民罹患疾病,甚至失去生命,寧靜村落無端起波瀾。

       經漫長抗爭,交部中央氣象局終於同意遷移雷達,在3月7日的說明會中與村民達成共識,預計2017年將雷達遷到距離現址鹽埕裏1.5公里處。

改變:居民生病死亡增加

       鹽埕裏村民早期曬鹽,現多數改做魚塭、養蚵,村落登記人口雖有五百多人,但多數青壯人口已外移,只見老人、小孩的身影。

       3月海風攜帶著陽光暖暖的氣息,漁民洪嘉模套上青蛙裝走進魚塭,抬頭看著藍天中的白色巨球:「你看這雷達這麼近,電磁波很強,我只要在這魚塭工作,回去後耳朵就嗡嗡叫、睡不著、人很累、很昏。」

       1994年中央氣象局將原位於高雄壽山的雷達站遷到七股,2002年6月1日正式運作。雷達距離最近的魚塭,只有100多米。

       依當時規定,設置雷達不須做環境影響評估,氣象局沒有舉辦說明會,也沒有評估電磁波對人體可能的影響。村民認為,以氣象局的專業,不會不知 道雷達電磁波有可能影響人體健康,把雷達設在距離村落這麼近的地方,無論有沒有法律規定都應該辦說明會,這樣對村民很不公平。

       5年後,部分村民陸續出現癌症、殘障、中風病例,例如洪嘉模的母親才60多歲,原本身體硬朗,突然記憶力減退,不久後就去世了。

       住在距離雷達最近的張黃阿冊,先生在雷達設置後不久中風去世,兩個兒子幼年時智力正常,小學時卻被檢查出智力不足。她自己從85公斤暴瘦到50公斤,牙齒差不多掉光,她常常在想:「真正是這個球仔害我的嗎?」

       村落陷入不平靜的氛圍,反七股氣象雷達自救會長總幹事李勝良懷疑這一切是否與雷達有關?2006年向環保聯盟陳情,當時的會長陳椒華調查後 發現,1996年到2001年間,村裏只有4名癌症死亡,2002年雷達設置後到2007年間新增14個癌症病例,約比設置前增加3倍。

       村民的疾病,真是雷達造成的嗎?

陳情:村民被譏精神異常
        隨後向環保署陳情,環保署量測結果,距離雷達100米內的電磁波最高0.00252毫瓦/cm2,距雷達100到500米的電磁波衰減到0.0005毫瓦/cm2。檢測值雖然都低於當時環保署公告的「電磁波環境建議值」1毫瓦/cm2,但也遠比雷達設置前的背景值高。

       2007年7月,村民首度北上中央氣象局陳情,張黃阿冊帶著兩個殘障兒子也來到台北,在氣象局大門外聲淚俱下。時任氣象局副局長、現任局長 辛在勤承諾,如果證實村民受害是因雷達而起,一定會遷移雷達。不過公害的因果關係難以認定,何況還要村民自己舉證,最後這場抗議也不了了之。

       但鹽埕村民並未放棄,長達數年持續到行政院、監察院、衛生署、環保署、立法院等機關陳情。然而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每個人對電磁波的敏感程度又不同,在無法舉證的情況下,村民的哭喊有時還被嘲笑是精神異常。

       前台南環盟理事長黃安調回想:「這些村民不認識字,到處被看不起,村民再多的眼淚,民代、官員都只是打馬虎眼而已。」

       當時鹽埕村民並非唯一的電磁波抗議者,同一時間許多因鄰近基地臺、高壓電塔的電磁波受害者也四處陳情,有關係的都私下請托遷走基地臺或高壓 電塔,但多數的陳情案件,包括氣象局在內的機關、業者都拿出「環境建議值」做為擋箭牌,只要量測值未超過環境建議值,就認為絕不會影響人民健康。

       但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基於電磁波預防風險,1998年訂出「一般民眾暴露環境電磁場建議值」,極低頻833毫高斯、射頻1毫瓦/cm2。環保署也在2001年以相同的規範訂出環境建議值。

       陳椒華研究發現,「環境建議值」指的是「瞬間暴露建議值」,人體一旦暴露在這個值時會產生立即傷害,但並非人體長久處在環境建議值中可以安全無虞。

       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在2002年基於小兒白血病研究,將極低頻電磁波列為「2B級可能致癌物」,緊接著在2011年5月提出手機重度使用者罹患腦部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並將射頻電磁波也列入「2B級可能致癌物」。

聲援:醫界出面提醒風險

       環保團體拿著國外的資訊四處遊說,所幸還有許多醫生、教授、立委、有心官員等私下協助,2011年1月12日台灣立法院通過國民黨團決議,請中央氣象局于2011年底前提遷移計劃,于2017年興建站房並遷移。

       然經過一年,七股氣象雷達遷移卻毫無動靜,後來傳出交通部不同意中央氣象局編列遷移預算。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舉行協調會,當場要求交通部承諾編列,才出現轉機。

       隨後劉建國于2011年5月,在立法院舉辦首場電磁波防治立法公聽會,這場鮑聽會也成為日後國內電磁波立法,以及風險觀念的重大轉折。

       當天多位醫師提醒應注意電磁波風險,例如台大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指出,長期暴露在三、四毫高斯以上的15歲以下兒童,小兒白血病危險率是兩倍以上。桃園敏盛醫院癌症治療中心執行長梁永昌表示,醫學上許多疾病原因都未可知,不能隨便訂一個安全值。

       連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都說,台灣電力、電信發展時間都很短,誰也不能保證電磁波對人體絕對無害,最重要是建立電磁波風險與預防觀念、並持續研究。

 貢獻:環保署重訂新規範

       7日的遷移說明會上,鹽埕村民將「感謝遷走氣象雷達」布條貼在講臺前方,他們或不知道,自己所經歷的這場征戰,同時促成政府重新檢討電磁波風險規範。

       例如環保署2012年11月訂定「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及電磁場暴露指引」,將「環境建議值」改稱「參考位準值」,明確定義這個值是「短期暴 露效應」,並不是「長期暴露的安全值」。並強調有關長期暴露的影響,依國際研究截至目前為止並無足夠證據顯示電磁波有因果關係,因此各部會都應訂定電磁波 預防措施。

       環保署提出「敏感地區新設非游離輻射設施長期暴露預防措施作業規範」草案,規範電力、電信設施,與學校、醫院、圖書館等敏感地區距離須達20米以上,唯業者與環團對此距離,仍在角力中。

       鹽埕裏村民終於爭取到雷達遷移,更想不到的是,中央氣象局官員專程到當地跟村民說明,這也是政府對於民主程式觀念的一大進步。如果早在雷達設置初期就能想到這些,村民、氣象局就能避免這10多年來無謂的糾纏。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張修武說,七股雷達遷移計劃得以繼續,得之於多項時機的配合。依規定再過幾年七股氣象雷達就到了更新年限,以此說服交通部提前遷移並更新。且台南市長賴清德支援遷移計劃,並提供合適地點,中央氣象局將在新雷達設置完成後即拆除舊雷達。

       電磁波強弱與距離有正相關,即使無法證明與疾病相關,不過也無法排除,只要在設置時選擇距離民眾住家,或工作場所較遠的地方,既不會影響天氣觀測,又能讓民眾遠離電磁波風險,政府任何施政如果都能多一點考量,才能真正共創雙贏。 (撰文:朱淑娟,商業週刊)

       小辭典_電磁波

       電磁波頻率越高能量越強,當能量高到足以改變物質化學結構,稱為「游離輻射」,反之則稱為「非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分為極低頻、射頻電磁波,前者單位為毫高斯,後者為毫瓦。

       常見的極低頻電磁波來源,包括輸配電設施,電磁爐、吹風機、微波爐等家電用品。

       生活中處處有電磁波,若想增進電磁波防護知識,可參考「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網站 http://tepca.org.tw/。

沒有留言: